熱心網友
益母草的別名很多,《中藥大辭典》中記載的就有35個以上,如月母草、旋 風草、四棱草、地落艾、小暑草、益母艾、野天麻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 有一段解釋益母草別名的文字:“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婦 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俗呼為豬麻、豬喜 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 益母草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益母艾、山生麻等,多生于山坡、草地,曠野,荒地、路邊、田邊和村邊,尤以向陽處較多。近年來,本所成功開發并推廣。 鮮嫩的益母草可炒食、做湯,營養豐富。益母草藥用全草,微辛、苦,微溫,氣香;種子辛、甘、微溫。主要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胎衣不下,惡露不凈,腹痛,慢性腎炎,百日咳等。 一、形態特征 益母草植株直立,株高達200厘米,莖方形,有4鈍棱,多分枝,有倒向白色糙毛,下部無毛,葉片對生,葉變化較大,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在花期脫落,卵形至近圓形,掌狀3裂,中裂片菱形,3小裂,兩側裂片1-2小裂,長2-12厘米,寬2-8厘米;莖中部的葉菱形,較小,2回或3回深裂,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原狀形的裂片;花序上的片線形或披針形,葉面綠色,有糙毛,叫背淡綠色,被茸毛和腺點,下部葉具長柄,長0。5-2厘米,向上葉炳漸短以致無柄。輪傘狀花序腋生,具花8-15朵,花粉紅色至紫紅色,二唇形,長12-13毫米,被微茸毛,有明顯的縱脈,裂片寬三角形,冠簡內面有不明顯的毛環,上唇全緣,外面被毛,下唇3裂,中裂片倒心形,邊緣膜質,基部縊縮,里而有鱗狀毛,苞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基部彎曲,外伸,有細毛,花萼管理狀鐘形,長6-8毫米,5齒,前2齒靠合,齒端刺尖,雄蕊4枚,前1對較長,花約2室,花柱先端2裂。小堅果長園形,長約2。5毫米,頂端截平,基部楔形,淡喝色。四季均可開花,但以夏、秋季開花結實較好,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益母草為喜光植物,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良好;也較耐陰,但花期必須具一定的光照和溫度條件,籽粒才能發育良好。益母草生長室溫為22-30℃,15℃以下生長緩慢,0℃以下植株會受凍害,但在35℃以上植株仍生長良好。益母草喜潮濕的生長環境,適應性強,在貧瘠、干旱的土壤中依然生長良好,但食用品質較差。因此選擇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土壤種植,有利于獲得優質高產。 三、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及栽培方式益母草適宜溫暖的季節栽培,在廣州地區播種期為3-10月,但冬季、早春在適當保溫的條件下仍可生產。益母草常以種子露地直播,其生長長期較短,育苗移植易導致口感和風味變差。在南方高溫多雨季節,覆蓋遮陽網和搭建防雨棚可獲取高產。 2.品種食用益母草以植株花瓣的顏色可分為兩個種類:一種為紅花益母草,較為常見,栽培較廣;另一種是白花益母草,為益母草的變種,花瓣白色,莖基部緋紫紅色,其功效和用途與紅花益母草相同。 3。整地播種整地時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或速效復合肥作基肥,耙勻起畦。一般畝(1畝=1/15公頃,下同)用種量1。25-1。5公斤,多采用撒播。插種后覆蓋細土或黑色遮陽網,防止風雨沖刷導致種子流失。澆水保濕,5天后種子發芽即可揭去黑色遮陽網。 4。田間管理益母草植株生長期較短,生長迅速,施足基肥是其穩產、比質的前提。因此生長期宜施用速效肥。當植株具2-3片時應視情況追肥1次,10天以后可在追1次肥,一船至采收需追肥2-3次。益母草具有較強的抗性,生長期極少有病蟲害發生。 5。適時采收益母草播種后25-30天即可采收嫩株,產品長約20-30厘米,一般是-次性采收。采收要適時,過遲采收植株纖維化加重,影響風味及口感。整株拔起,去掉根系,清冼余泥及殘葉,包裝后即可上市。采收老株的宜在植株開花前進行。益母草產量輕高,鮮菜畝產一般可達1500公斤。藥用全草、種子。夏季采集,鮮用或曬干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