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我們進口了S-300PMU1,不知進口了S-300PMU2沒有
熱心網友
進口了。歐盟軍售非萬能 中國軍隊應自主實現信息化 -------------------------------------------------------------------------------- 來源:新華網 中國對國外的軍工產品、技術的引進,一直以來是海內外媒體所關注的焦點。這其中有對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關心,也有不懷好意的“中國威脅論”的鼓噪。但是對于中國本身來講,軍備進口可能承載了更多的含義。 歐盟售華武器只是助力 針對歐盟輪值主席博特日前表示歐盟將在下月舉行的歐中首腦會議上發出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積極信號的講話,11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表示,解除禁令是一個政治原則問題,該決定不會導致中國增加從歐盟進口武器。 解除禁令也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但是歐盟解禁之后未必就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除了美國的政治因素干擾外,中歐雙方在系統上的不兼容才是阻礙軍事技術合作的最大絆腳石。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歐洲的防務并不能滿足中國的需要。中國需要的是一種“大而全”,而歐洲的特點卻是“小而精”。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能夠滿足中國需要的,只能是美、俄兩國。 即使沒有歐盟禁令,歐盟的武器能不能競爭得過俄式裝備?還是不行。法國的戰斗機還可以,但是坦克平平;德國的坦克精良,但海軍不行;英國的海軍裝備一流,但戰斗機太菜。而且中國還不能博采眾家之長,因為這本身就會給后勤維護帶來天大的難題。歸根結底一句話,歐盟各國到目前為止沒有能力支撐中國軍隊向“機械化”的轉變,充其量只能是一種助力。 俄式軍備的局限性 11月20日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以較大篇幅報道,俄羅斯向中國出售新型S-300PMU2地對空導彈和新一批蘇30MK殲擊轟炸機的情況。由于S-300PMU2防空導彈是俄羅斯第一次向其本國以外的國家出售,因此《漢和防務評論》認為,這說明“中國對俄羅斯打的歐盟牌已開始發揮作用”。 S-300PMU2是S-300PMU1導彈系統的全面改進型。該系統能在強烈電子干擾的情況下,對敵方的作戰飛機、巡航導彈等戰術導彈進行打擊,并具有攔截戰術地地導彈的能力。單純從指標上來分析,現有的“愛國者”導彈系統確實不如S-300。但是從實戰的角度來講,S-300又不如美國的“愛國者”。蘇-30MK是俄羅斯蘇-30系列戰斗機的最新型號,可以說是中國已經裝備的蘇-30MKK戰斗機的升級版。 因此,事實上,這些裝備都只是中國以前購買俄式裝備的改進型號,并無所謂“歐盟牌”之類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應當承認,蘇-30戰機、防空導彈、現代級驅逐艦等俄制武器盡管性能先進,但是它們只能是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寵兒。在新時代信息化戰爭中,它們的缺點就會暴露無疑。在信息化戰爭的背景下,信息才是戰斗力,而不是發展已趨于極限的作戰平臺。有了信息的支持,一架無人機可以將武裝分子炸死,沒了信息的支持,滿載彈藥的蘇-30也未必能消滅目標。這已經在阿富汗戰爭和車臣戰爭中得到了證明。 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建設 “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任務”這是目前的中國軍隊面對的重大的戰略轉變。而這雙重的歷史任務又和中國武器裝備的進口有著緊密的關系。 但是中國進口的軍備在信息化的建設中面臨的困難不小。首先進口武器的經費可能會對中國本國的信息化建設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對于中國這個國防經費還不充足的國家更是如此。連財大氣粗的美國都面臨這一嚴峻問題:即如何平衡信息化和機械化的比重。 其次,信息化的建設是一個大系統工程。從美軍最新的“網絡中心戰”思想來看,其未來必然將各盟國置于其作戰網絡之中,盟國只有納入了美軍的裝備體系,才能實現“美國式”的信息化轉變。但中國不可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因此應當努力向大系統——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乃至于未來發展出獨立的中國特色的裝備體系。不過這也是美國所擔憂的。從美國阻撓以色列出售“費爾康”,到阻止捷克出售“維拉”雷達,再到最近揚言將干擾中歐關于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都反映了美國的這種疑慮。 從中國武器裝備進口到中國軍隊“機械化、信息化”的戰略轉變,這個空前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將是對中國的一次重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