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北京都有哪些天主教堂?在什么地方?怎么坐車?謝謝!

熱心網友

北京是一個胸襟開闊,脾氣和善,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數百年來,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源自不同地域的宗教,都在這里找到了一片沃土,扎下了根,并保持著繁榮。老北京人于習慣中略帶好奇地看著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老道,或者白巾黑袍的修女,不時向他們投去一個和善的微笑。而夾雜在四合院中古樸的寺廟,矗立在街道旁邊雄偉的教堂,也都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風景,為這座古城增添著帶有異國情調的絢麗。   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據查,門頭溝的后桑峪村在1294年就曾來過兩個外國傳教士,他們不知為什么要跑到老遠的那個小山村去傳教,1334年,在幾間民房里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明末的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接著,日耳曼傳教士湯若望于明末天啟二年(1622年)來到北京。自此,天主教堂在北京建了起來。目前城內屬北京教區的有8座天主教堂:東堂,西堂,南堂,北堂,東交民巷堂,南崗子堂,平房堂,東管頭堂。還有9座在郊區。總共是17座。   由于天主教源于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筑形式皆與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羅馬式,哥特式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國"坐北朝南為尊"的習慣,大多數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國則是坐西朝東的)。其中,哥特式建筑高聳的尖塔和內部挺拔的尖拱券頂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長的交混回響使神父的聲音聽起來充滿神秘感,因而特別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睞。不少教堂的建筑形式都受到哥特式的影響。 天主教信奉圣母瑪利亞。在這十幾座教堂外都有為她修建的"圣母山"或"圣母亭"。山是中國園林特有的假山,圣母安立在山洞之中。紅柱琉璃瓦頂的中式亭子與潔白的圣母像顯得十分和諧。其中永寧堂的"圣母亭",考慮到圣母像比較高大,特意將柱子拔高了許多,這是很有意思的。   市內最古老的天主堂是南堂。一般人都叫它宣武門堂。初時利瑪竇在此建了一座小教堂,1650年湯若望將其擴建為北京城內第一大教堂。順治皇帝曾二十四次來此與湯若望促膝談心。1775年南堂被毀于火災,后清乾隆皇帝賜銀萬兩重修。1900年再次被焚,1904年重修。它有三層院子,中式的主入口內的第一進院里以圣母山為主,東院為教堂,西跨院是住房。此外還有天文臺、藏書樓等。教堂正立面朝南,為巴洛克式,室內則采用了羅馬式的手法。三個雄偉而不失細膩的拱門將入口妝點得很有特點。   北堂原址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后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于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1985年,教堂修繕一新,更加光彩奪目,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王府井大街上的東堂,始建于1655年,原是順治皇帝賜給兩位外國神父的宅院。二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小教堂,由于地震和戰亂,曾多次被毀。1904年重建。1980年經修復后重新開堂。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東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為羅馬式。粗壯的壁柱,一高兩低的穹隆形圓頂,奠定了它渾厚的風格。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擴建工程政府撥款1。3億元將內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墻,擴建堂前廣場,加噴泉地燈,改建圣若瑟紀念亭。值得一提的是,原有院門因在道路紅線內而不得不向里挪了2米。但其建筑風格和色彩與教堂配合得如此絲絲入扣,使不少老北京都以為它是原來的老院門。亭內雕像潔白,入夜燈光絢麗,東堂迎來了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   西堂在西直門內大街南側,是這四座堂中的小弟弟,始建于1723年,1912年重修。因毗鄰的藥廠未能遷出,所以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出它的模樣來。然而室內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內高大雄偉而不失秀麗。   東交民巷天主教堂始建于1901年,原是為住在此地的外國人所建,現劃歸北京教區所有。它的入口也在南面,從外到內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個主尖塔和多個尖塔狀裝飾物上下呼應,相得益彰。   朝陽區的平房天主堂始建于1922年,以后曾先后用作燈泡廠、敬老院,1991年復堂,北京教區神學院遷入。1996年加建鐘樓,外觀干凈簡潔,室內樸實大方。   南崗子天主堂在崇文區花市一個小胡同里,始建于1923年。由于地塊所限,它與西堂一樣也朝北,一棵碩果累累的柿子樹給狹長的小院帶來了幾分生氣。     東管頭天主堂是市內8個堂里最小的了。它在北京東南面豐臺區東管頭村。始建年代不詳。這里原來是一座普通平房,1991年拆去舊房在原址建一新堂。其風格完全是建筑師靈感的體現,正立面比例勻稱,兩邊上翹做欲飛狀,很有性格。   郊區的9座天主教堂,多建在教友眾多的村莊里,建筑面積一二百平方米,雖是農村教堂,但在樸實的基礎上盡心修飾,力求具有性格和特色。   通州區有3座:龍莊天主堂,牛牧屯天主堂,賈后疃天主堂。   龍莊天主堂老堂始建年代不可考,老鄉都說:"總有一百多年了吧!"1998年新建,為一紅磚建筑,矗立在村西,正立面朝南,高高的尖塔直指藍天,頗為壯觀。牛牧屯天主堂1901年建,后被毀,1988年重建。主堂面積158平米,外表紅磚,堂內樸素潔白。神父住房窗明幾凈,客廳寬暢明亮。賈后疃天主堂老堂建于1897年,新堂建于1986年,2000年再度裝修,外形類似南堂,三個半圓的拱形屋頂很有特色。   大興縣有3座:求賢村天主堂,牛房村天主堂,西胡林村天主堂。   求賢村天主堂建筑形式很一般,但有個獨立的院子。牛房村天主堂老堂約建于二百年前,建筑雄偉壯觀,后被拆除,重建于1986年。其主堂幾乎緊貼南面的村小學。據村民說,正在與教育局商討小學搬家事,如可行,則重建的教堂地盤有望擴大。西胡林村天主堂是-座灰磚建筑,一看形式就知道是仿南堂,連院落布局都極相似。入口處第一進院子西側為圣母山,神父住在綠蔭覆蓋的西院。東面是主教堂,灰色的墻面,白色的裝飾線寧靜、和諧,在農村諸教堂中是相當好的一個。   門頭溝區也有2座:后桑峪村天主堂,曹各莊天主堂。   后桑峪村天主堂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早在元末元統二年(1334年)就曾建一小教堂。教堂門口獅狗身上刻的"鎮宅吉利,懷林德義"可以為證。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教堂擴建。1988年翻建為今日所見之新教堂。高聳的白色塔尖在雄偉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壯觀。依山勢修筑的一條曲曲折折的"苦路",通向半山腰的"圣母山",形成特有的氣勢。此教堂是曾為抗日立過功的。曹各莊天主堂規模很小,為1995年新建。   距北京市最遠的是延慶縣大山溝永寧天主堂,始建于1902年。雖然遠在山區,卻是極有氣魄的一座堂。四個尖塔沖天而起,像是簡化了的北堂。院子的大門是中式的,旁門不知為何卻是西洋古典式的。據當地人士說,此旁門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   為了紀念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這三位外國傳教士,在市內西城區車公莊大街6號,立有墓地和紀念碑。1994年將原位于此處的北京天主教陵園遷至美麗的近郊海淀區西北旺。去世的神職人員及教友的骨灰安放在這里,排排綠柳前潔白的圣母像安靜地佇立在院中。 在大興黃莊和海淀后八家村分別新建的"中國神哲學院"和"北京神哲學院",是培養神職人員的最高學府。其中"北京神哲學院"建筑群由清華大學建筑系所設計,很有新意。   天主教建筑在北京繁多的建筑形式中獨樹一幟,不但為教友們引以為自豪,也被市民和游客所稱頌。(摘自中華文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