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玩游戲Flanker2.5,SU-27上搭載的導彈有三種:R-77、R-73,還有一種忘了,它們各有什么優點?是作為什么攻擊用的?為什么美軍飛機規避我的導彈那么容易?往往要發射2-3枚才能干掉一架美軍F-15。當然我的技術也存在一點問題。
熱心網友
R-27、R-77、R-73R-77(亦稱AA-12)自1982年開始研制,1991-1992年服役,系俄羅斯的第一種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中程空對空導彈,用于裝備俄羅斯海、空軍的米格-29、米格-31、蘇-27和蘇-35等新一代戰機上,一架米格-29M一次可掛8枚。導彈氣動外型獨特,能在電子干擾環境下使用,具有全方位,全天候作戰能力。 最大射程70公里,彈長3。6米,彈徑200毫米。 被北約國家稱之為AA—10“楊樹”的R—27空對空導彈,是由前蘇聯的威姆佩爾設計局研制的。俄羅斯的米格—39、蘇—37等新型戰斗機都使用這種導彈,作為其超視距空戰的主戰武器。 AA—10(R— 27)導彈的性能明顯優于美國的“麻雀”導彈和法國的瑪特拉530D。該彈的導引頭分為半主動雷達型和紅外型,前者稱為 R—27R,后者稱為R—27T。紅外型R—27 的實際有效射程比雷達型的要近一些,盡管紅外導引頭的有效截獲距離比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截獲距離遠,且跟蹤角速度大50%,但它的最大離軸發射角相對小一些。 R—27T 導彈長約3。7米,彈重234千克, 射程40千米;R—37R長約4。1米, 彈徑0。23米,彈重253千克, 射程約50千米。R—27導彈有多種改型,如R—27ET/ER/EM/EA。其中ET型和ER型是在T型和R型的基礎上加長的,ET型增至4。5米,而ER型的彈長增至約4。7米,后部彈徑增加至0。35米,導彈的重量提高到350千克,射程可達70~75千米。上述導彈于8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EM、EA是ER型的進一步增程型、EM的彈長增至5米左右。最大動力射程可達lT0千米,該彈于90年代初裝備部隊。 AA—l0(R—27)導彈采用三翼面布局,在彈頭前部有 4個小邊條,其后是操縱舵面,彈尾裝有 4個雙梯形彈翼。該彈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新穎的倒梯形的操縱舵,其機動性也因此而明顯得到改善。 俄羅斯R-73射手近距格斗空空導彈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研制的近程空空導彈,北約稱“射手”和AA-11,可掛載到蘇-27、蘇-30、蘇-35、蘇-37和米格29等戰斗機上。1980年初開始研制,1985年服役。該彈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紅外尋的制導,具有很強的機動能力、離軸發射能力后視發射能力,離軸角達90度,彈重105千克,彈長2。9米,彈徑170毫米,最大速度2馬赫,最大射程30千米(向后12千米),最小射程3千米(向后1千米),戰斗部為7。4千克破片殺傷型。下圖為R27 該回答在2005-11-07 13:50:40由回答者修改過| 我也來回答 | 修改回答 | 采納為答案 | 評論(0) | 投訴 | -------------------------------------------------------------------------------- 回答者:前沿03 級別:學者 (2005-11-07 13:57:54) SU-27 的武器系統 空對空導彈 R-60(AA-8) R-60 是錦旗設計局于 19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初期發展的紅外線制導短距空對空導彈,系 K-13(AA-2) 系列導彈的后繼型,就發展歷史上屬于第三代蘇制空對空導彈。R-60 的重量和尺寸都只有 K-13 的 70%,為一種袖珍型格斗導彈,因此可由 APU-6011M 型雙重掛架掛載。 R-60 的氣動布局特殊,尋的頭后方裝有 4 片長方形固定穩定翼,與梯形尾翼共同確保導彈的飛行穩定性,彈體前段還裝有 4 片三角形彈翼,用來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控制翼后方的彈體裝有 2 組主動無線電近炸引信天線,彈體中段還裝有一具功能不明的條板。R-60 裝有一個重量 6 公斤的高爆破片彈頭,據說內含約 0。6 公斤的鈾材,它的彈頭重量僅有 K-13 導彈彈頭的 53%、美制響尾蛇導彈彈頭的 67% 以下,由于彈頭過輕影響了此種導彈的效能,R-60 在實戰中甚至發現無法有效擊落敵機的情形。 初期的 R-60 僅具備尾追攻擊能力,蘇聯于 1970 年代末期推出 R-60M 改進型,配備有光電引信和改進型尋的頭,具備準全向位攻擊能力,其前半球的最大射程增至 5 公里。該系列導彈后來再改進出最新的 R-60MK,據說能與 MiG-29 或 SU-27 戰斗機的頭盔瞄準具運動追蹤、鎖定目標,其有效射程在 0。4 至 5 公里之間,僅 0。4 公里的最短有效射程使它在近距離空戰中享有戰術優勢。R-60 在 SU-27 所配備的武器系統中算是較舊型的一種,SU-27 最多僅掛載 6 枚 R-60 執行任務。 R-60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2。08 米;彈徑 0。13 米;翼展 0。13 米;發射重量 65 公斤;彈頭重量 6 公斤;有效射程 3 至 5 公里(R-60M) R-27(AA-10) R-27 是錦旗設計局于 1970 年代中期主導發展的中遠距空對空導彈,用來取代老舊的 K-13 和 R-23 系列導彈,以配備在 MiG-29、SU-27 等戰斗機上。與先前的蘇制導彈相同,R-27 有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制導型兩大系統,自 1982 年服役以來至少已推出 7 種型號,分別是: *R-27T :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紅外線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40 公里。 *R-27PS :供 MiG-27D/K 攻擊機使用的特種短距紅外線制導型,最大射程不詳。 *R-27R: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50 公里。 *R-27ET: R-27T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0 公里。 *R-27ER: R-27R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5 公里。 *R-27AE: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80 公里,具有較佳的低空目標攻擊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 *R-27EM: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110 公里,提高對低空目標的攻擊能力。] 俄羅斯曾宣稱還有型號 R-27EE 的最新型導彈在發展中,它是一種專門對付空中預警管制機的反輻射空對空導彈,據說有效射程高達 100 公里以上。由于 R-77 系列也在發展相同用途的系統,缺乏經費的俄羅斯極可能會停止 R-27EE 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R-27 的外形極具特色,彈體中段的 4 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褡配尋的頭段的 4 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 4 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雖然基本氣動布局相同,但 R-27 的增程型為延伸射程,后段彈體換裝了直徑和長度略增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使導彈全長至少增加了 0。7 米。各型 R-27 均裝有一個重量 39 公斤的延伸桿狀彈頭和主動無線電近發引信,其中 R-27EM 為了提高對低空目標的獵殺能力,引信位置改在控制翼的后方。 R-27 的尋的頭有半主動雷達型、主動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型兩種,其中 R-27R/RE 使用 9B-1101K 型半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是一種 J 頻段的單脈波系統,能在 30公 里范圍內鎖定雷達反射截面(RCS)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AE 使用 98-1103M 型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整合有一個重量約 1 公斤具備 32kbyte 隨機存儲器和 32kbyte 只讀記憶體的可編程計算機,該尋的頭能在 16 至 20 公里范圍內鎖定 RCS 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T 使用 36T 型紅外線尋的頭,它能迎頭搜索目標,由于裝有高性能追蹤系統,使導彈能緊跟著高機動目標,并具備不錯的抗雜波和抗干擾能力。R-27ET 是 R-27T 的增程改進型,配備有大幅改進的 T36 型尋的頭。 無論配備那種尋的頭,R-27 發射后初期以慣性飛向目標,中段制導則以資料鏈對彈道進行修正,未段制導由導彈尋的頭進行控制,能有效攻擊飛行高度在 20 米至 27 公里高度的目標。R-27 的基本型可從 7,000 米至海平面高度發射,增程型的最大發射高度增至 9,000 米,其最大射程因發射空域而有所不同,對低空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約 20 公里,對付中、高空目標則增為 40 公里以上,R-27EM 的最大射程更高達 110 公里。 R-27 是 SU-27 系列戰斗機的標準空對空武器,SU-27 通常掛載 6 枚 R-27 執行任務,包括主翼最內側掛架的 2 枚紅外線制導型、進氣道下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機身中線縱列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 R-27T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3。07 米;彈徑 0。23 米;翼展 0。77 米;發射重量 254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40 公里。 R-27R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00 米;彈徑 0。23 米;翼展 0。77 米;發射重量 253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50 公里。 R-27ET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50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43 公斤;彈頭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0 公里, R-27ER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0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5 公里。 R-27AE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8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5 公里。 R-27EM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3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110 公里。 R-73 (AA-11) R-73 是錦旗設計局在 1970 年代末期發展的第四代蘇制格斗導彈,由于與 R-60 系出同門,因此兩型導彈具有若干相同的特徵。除了取代 R-13M 導彈外,R-73 還可填補 R-60 與 R-27 系列導彈的性能間隙,因此在 SU-27、MiG-29 等新型俄制戰機上,常可發現 R-60、R-27、R-73 導彈混合掛載。 空對海/地導彈 SU-27 系列中的 SU-30MK、SU-32FN/34 和 SU-35/37 具備強大對地/海攻擊能力,可掛載各種戰術空對地導彈、反艦導彈和炸彈與火箭。西方對于俄制空對地導彈通常賦予 M 的英文代號,相對于俄文是 X,但自 1993 年起俄國人在國際場合以波蘭字母 H 取代,因此就以 Kh-29 為例子,亦可見 X-29 或 H-29 的型號。即便如此,北約仍以 AS 作為識別代號,Kh-29 便被稱為 AS-14。在航空炸彈方面,制導炸彈以俄文“可修正式機載炸彈”字首縮寫 KAB 作代號,普通炸彈則以 FAB 作為代號,再附加重量等級與用途代號,舉 KAB-500L 激光制導炸彈為例,其中 500 代表公斤重量,后方的字母 L 代表激光制導特種用途。 Kh-23、23M、24、66(AS-7) Kh-23 是星辰設計局(ZvezdaOKB)在 1965 年所研制的短距遙控制導空對地導彈,屬于較早期的俄制戰術空對地武器。Kh-23 的氣動布局和若干部件與 K-5 空對空導彈相同,所使用的火箭發動機更是為 K-8V 空對空導彈所研制,于 1968 年服役的 Kh-66 是此系列的第一種服役型,自 1973 年起陸續推出 Kh-23、Kh-23M 和 Kh-24 反輻射型,但對于 SU-27 來說它們已經算是較老舊的武器。 Kh-23 的外形與美制小牛式導彈非常相似,后者在越戰期間大量使用,Kh-23 的設計顯然深受它的影響。Kh-23 的全長 3。53 米、彈徑 275 毫米、翼展 0。79 米,它的彈頭裝有 4 片小型三角形控制翼,彈尾裝有 4 片三角穩定翼,穩定翼的末端裝有控制面,可控制導彈的俯仰運動。Kh-23 配備一具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噴管位在穩定翼之間的彈體兩側,內含可動式控制閥,是非常特殊的設計。 Kh-23 的發射重量為 287 公斤,配備重量 110 公斤的高爆成形裝藥彈頭和撞擊引信。導彈采用線傳無線電遙控制導系統,導彈發射后飛行員用操縱桿修正彈道攻擊目標,它的最大射程只有 5 公里左右,由于飛行員須一直控制導彈直到命中目標,使得發射母機極易遭受敵方防空武器的反擊。因此,Kh-23 并不算是理想的距外攻擊武器,基本上應不算是 SU-27 的標準機載武器。Kh-23 Kh-25MR/ML(AS-10) Kh-25 是星辰設計局在 1960 年代末期/ 1970 年代初期研制的武器,于 1974 年開始服役,可視為第二代俄制戰術空對地導彈。Kh-25 的外形與 Kh-23 非常相似,因此被外界視之為后者的改進型,族系中有 Kh-25MR 無線電遙控型和 Kh-25ML 激光制導型兩種,另外還衍生出 Kh-25MP 反輻射型,但西方將它另外歸類于 AS-12 系列。 盡管 Kh-25 的氣動布局與 Kh-23 相似,但細部結構仍有相當改變,導彈全長 4。04 米,彈徑 275 毫米、翼展 0。73 米,彈翼的配置與 Kh-23 類似,但位置略作改變,配備相似的固體火箭續航發動機。最初服役的 Kh-25 配備半主動激光制導系統,導彈發射后利用機載的 Prozhektor-1 激光吊艙標定目標;Kh-25M 是具備模塊設計的改進型,依尋的頭的不同有 MR 無線電遙控型、ML 激光制導型和 MP 反輻射型等3種。Kh-25 的發射重量約 300 公斤,配備 90 公斤的高爆彈頭和無線電引信。導彈的射程因制導系統而不同,最短射程俱為 2 公里,MR 型和 ML 型的最大射程分別為 10 和 20 公里。Kh-25 雖然主要供 MiG-27、Su-17、Su-24 和 Su-25 等攻擊機使用,但 MiG-29 和 SU-27 系列戰斗機也能掛載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Kh-25MR、Kh-25ML Kh-25MP、27PS(AS-12) 這兩型導彈是星辰設計局由現有的系統改進發展而成,主要是作為 Kh-28 導彈的后繼系統,由于它的重量較輕,使得搭載母機能從低空發射,搭載母機因而可獲得較佳的作戰存活性。Kh-25MP 屬于俄制第一代戰術反輻射導彈,其技術層次約略與美制百舌鳥(Shrike)導彈類似,性能已不敷現代作戰所需。 Kh-25MP 是 Kh-25M 的模塊衍生型,除尋的頭段以外的各部完全相同,其彈頭錐罩的構形獨特,外形與 AA-5 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相似。Kh-25MP 配備慣性暨被動雷達制導系統,它具備低空發射能力,導彈發射后會爬升進入目標雷達的主波段,然后有效摧毀敵方雷達。Kh-25MP 在高空發射的最大射程可達 40 公里,在低空發射的最大射程為 25 公里,導彈的最短有效射程約 2。5 公里。 Kh-27PS 則是是 Kh-25MP 的增程改進型,最大射程增加到 60 公里。此外,由 Kh-25MP 還一并發展出 Kh-25MT 電視制導型和 Kh-25MD 紅外線制導型,使 Kh-25M 系列獲得進一步發展。Kh-25MP Kh-28(AS-9) Kh-28 是彩虹設計局(RadugaOKB)在 60 年代末期所發展的中程反輻射導彈,于 1971 年開始服役,當時主要是配備在 Yak-28 遠距攔截機上。Kh-28 的尺寸巨大,功能與體積更大的 AS-4 和 AS-6 反輻射導彈相同,在遠距離攻擊陸基與艦載雷達,它甚至可利用空對地導彈的射控雷達鎖定目標。 Kh-28 的全長為 6 米、彈徑 430 毫米、翼展 1。4 米,尺寸約略與一架小飛機相同。Kh-28 的外形與 Tu-95、Tu-22、Tu-22M 轟炸機掛載的 AS-4 導彈相似,可視后者的縮小版,其彈體中段兩側裝有一對三角翼,搭配彈尾的 2 片水平尾翼和 2 片垂直尾翼,下方的垂尾在地面可予以收拆,配備一具液體火箭發動機。 Kh-28 的發射重量為 715 公斤,配備重量約 150 公斤的高爆彈頭。導彈配備有 4 種可換式被動雷達攻擊模式亦與 AS-4、AS-6 相同,導彈在高空發射與巡航,在終端制導階段以陡峭的俯沖彈道攻擊敵方雷達目標,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 90 公里。 Kh-29(AS-14) Kh-29 是錦旗設計局在 1970 年代發展的激光與電視制導空對地導彈,大約于 1980 年代開始服役,屬于第三代俄制戰術導彈,是一種與美制小牛導彈同級的武器系統。Kh-29 目前至少有 3 型問世,分別是電視制導的 Kh-29T、半主動激光制導的 Kh-29L、紅外線制導的 Kh-29D、反輻射型的 Kh-29MP,可配備在多型俄制戰機甚至是伊拉克空軍的法 制幻影F1 戰斗機上。 Kh-29 系列全長約 3。9 米、彈徑 400 毫米、翼展 1。1 米,各型導彈可換裝特定的尋的頭,其余部件完全相同,其中 Kh-29L 的重量 660 公斤、Kh-29T 的重量 680 公斤,配備有重量約 320 公斤的通用型彈頭。Kh-29T 和 Kh-29L 屬于較老舊的發射前鎖定(LOBL)式制導導彈,必須在目標進入機載吊艙的目視范圍才能發動攻擊, 最大有效射程在 10 至 12 公里之間。Kh-29MP 似乎沿用了 Kh-25MP 反輻射導彈的被動雷達尋的頭,雖然射程和彈頭威力優于 Kh-25MP,但尋的頭技術僅介于第一、第二代系統之間。Kh-29D 可能是 Kh-29T 的改進型,換裝具全天候和射后不管能力的紅外成像尋的頭,發射時不需要母機以機載吊艙或資料鏈進行全程導控。 。
熱心網友
持卡消費越來越成為時尚、小資的標志,對“月光”族來說,使用信用卡更是需要慎重。信用卡是無現金交易,買再多的東西,輕輕一刷卡就完了,這種瀟灑往往掩蓋了過度消費;另外,貸記卡的透支功能也要慎用,千萬不能使透支成為一種習慣,雖然貸記卡不用支付消費透支的利息,但本金你總是要償還的,因透支不但“月光”,而且成了“負翁”,這就更得不償失了。
熱心網友
SU-27 的武器系統 空對空導彈 R-60(AA-8) R-60 是錦旗設計局于 19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初期發展的紅外線制導短距空對空導彈,系 K-13(AA-2) 系列導彈的后繼型,就發展歷史上屬于第三代蘇制空對空導彈。R-60 的重量和尺寸都只有 K-13 的 70%,為一種袖珍型格斗導彈,因此可由 APU-6011M 型雙重掛架掛載。 R-60 的氣動布局特殊,尋的頭后方裝有 4 片長方形固定穩定翼,與梯形尾翼共同確保導彈的飛行穩定性,彈體前段還裝有 4 片三角形彈翼,用來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控制翼后方的彈體裝有 2 組主動無線電近炸引信天線,彈體中段還裝有一具功能不明的條板。R-60 裝有一個重量 6 公斤的高爆破片彈頭,據說內含約 0。6 公斤的鈾材,它的彈頭重量僅有 K-13 導彈彈頭的 53%、美制響尾蛇導彈彈頭的 67% 以下,由于彈頭過輕影響了此種導彈的效能,R-60 在實戰中甚至發現無法有效擊落敵機的情形。 初期的 R-60 僅具備尾追攻擊能力,蘇聯于 1970 年代末期推出 R-60M 改進型,配備有光電引信和改進型尋的頭,具備準全向位攻擊能力,其前半球的最大射程增至 5 公里。該系列導彈后來再改進出最新的 R-60MK,據說能與 MiG-29 或 SU-27 戰斗機的頭盔瞄準具運動追蹤、鎖定目標,其有效射程在 0。4 至 5 公里之間,僅 0。4 公里的最短有效射程使它在近距離空戰中享有戰術優勢。R-60 在 SU-27 所配備的武器系統中算是較舊型的一種,SU-27 最多僅掛載 6 枚 R-60 執行任務。 R-60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2。08 米;彈徑 0。13 米;翼展 0。13 米;發射重量 65 公斤;彈頭重量 6 公斤;有效射程 3 至 5 公里(R-60M) R-27(AA-10) R-27 是錦旗設計局于 1970 年代中期主導發展的中遠距空對空導彈,用來取代老舊的 K-13 和 R-23 系列導彈,以配備在 MiG-29、SU-27 等戰斗機上。與先前的蘇制導彈相同,R-27 有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制導型兩大系統,自 1982 年服役以來至少已推出 7 種型號,分別是: *R-27T :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紅外線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40 公里。 *R-27PS :供 MiG-27D/K 攻擊機使用的特種短距紅外線制導型,最大射程不詳。 *R-27R: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50 公里。 *R-27ET: R-27T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0 公里。 *R-27ER: R-27R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5 公里。 *R-27AE: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80 公里,具有較佳的低空目標攻擊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 *R-27EM: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110 公里,提高對低空目標的攻擊能力。] 俄羅斯曾宣稱還有型號 R-27EE 的最新型導彈在發展中,它是一種專門對付空中預警管制機的反輻射空對空導彈,據說有效射程高達 100 公里以上。由于 R-77 系列也在發展相同用途的系統,缺乏經費的俄羅斯極可能會停止 R-27EE 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R-27 的外形極具特色,彈體中段的 4 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褡配尋的頭段的 4 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 4 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雖然基本氣動布局相同,但 R-27 的增程型為延伸射程,后段彈體換裝了直徑和長度略增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使導彈全長至少增加了 0。7 米。各型 R-27 均裝有一個重量 39 公斤的延伸桿狀彈頭和主動無線電近發引信,其中 R-27EM 為了提高對低空目標的獵殺能力,引信位置改在控制翼的后方。 R-27 的尋的頭有半主動雷達型、主動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型兩種,其中 R-27R/RE 使用 9B-1101K 型半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是一種 J 頻段的單脈波系統,能在 30公 里范圍內鎖定雷達反射截面(RCS)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AE 使用 98-1103M 型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整合有一個重量約 1 公斤具備 32kbyte 隨機存儲器和 32kbyte 只讀記憶體的可編程計算機,該尋的頭能在 16 至 20 公里范圍內鎖定 RCS 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T 使用 36T 型紅外線尋的頭,它能迎頭搜索目標,由于裝有高性能追蹤系統,使導彈能緊跟著高機動目標,并具備不錯的抗雜波和抗干擾能力。R-27ET 是 R-27T 的增程改進型,配備有大幅改進的 T36 型尋的頭。 無論配備那種尋的頭,R-27 發射后初期以慣性飛向目標,中段制導則以資料鏈對彈道進行修正,未段制導由導彈尋的頭進行控制,能有效攻擊飛行高度在 20 米至 27 公里高度的目標。R-27 的基本型可從 7,000 米至海平面高度發射,增程型的最大發射高度增至 9,000 米,其最大射程因發射空域而有所不同,對低空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約 20 公里,對付中、高空目標則增為 40 公里以上,R-27EM 的最大射程更高達 110 公里。 R-27 是 SU-27 系列戰斗機的標準空對空武器,SU-27 通常掛載 6 枚 R-27 執行任務,包括主翼最內側掛架的 2 枚紅外線制導型、進氣道下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機身中線縱列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 R-27T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3。07 米;彈徑 0。23 米;翼展 0。77 米;發射重量 254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40 公里。 R-27R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00 米;彈徑 0。23 米;翼展 0。77 米;發射重量 253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50 公里。 R-27ET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50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43 公斤;彈頭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0 公里, R-27ER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0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5 公里。 R-27AE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8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75 公里。 R-27EM 的重要諸元如下:全長 4。73 米;彈徑 0。26 米;翼展 0。80 米;發射重量 350 公斤;彈頭重量 39 公斤;有效射程約 110 公里。 R-73 (AA-11) R-73 是錦旗設計局在 1970 年代末期發展的第四代蘇制格斗導彈,由于與 R-60 系出同門,因此兩型導彈具有若干相同的特徵。除了取代 R-13M 導彈外,R-73 還可填補 R-60 與 R-27 系列導彈的性能間隙,因此在 SU-27、MiG-29 等新型俄制戰機上,常可發現 R-60、R-27、R-73 導彈混合掛載。 空對海/地導彈 SU-27 系列中的 SU-30MK、SU-32FN/34 和 SU-35/37 具備強大對地/海攻擊能力,可掛載各種戰術空對地導彈、反艦導彈和炸彈與火箭。西方對于俄制空對地導彈通常賦予 M 的英文代號,相對于俄文是 X,但自 1993 年起俄國人在國際場合以波蘭字母 H 取代,因此就以 Kh-29 為例子,亦可見 X-29 或 H-29 的型號。即便如此,北約仍以 AS 作為識別代號,Kh-29 便被稱為 AS-14。在航空炸彈方面,制導炸彈以俄文“可修正式機載炸彈”字首縮寫 KAB 作代號,普通炸彈則以 FAB 作為代號,再附加重量等級與用途代號,舉 KAB-500L 激光制導炸彈為例,其中 500 代表公斤重量,后方的字母 L 代表激光制導特種用途。 Kh-23、23M、24、66(AS-7) Kh-23 是星辰設計局(ZvezdaOKB)在 1965 年所研制的短距遙控制導空對地導彈,屬于較早期的俄制戰術空對地武器。Kh-23 的氣動布局和若干部件與 K-5 空對空導彈相同,所使用的火箭發動機更是為 K-8V 空對空導彈所研制,于 1968 年服役的 Kh-66 是此系列的第一種服役型,自 1973 年起陸續推出 Kh-23、Kh-23M 和 Kh-24 反輻射型,但對于 SU-27 來說它們已經算是較老舊的武器。 Kh-23 的外形與美制小牛式導彈非常相似,后者在越戰期間大量使用,Kh-23 的設計顯然深受它的影響。Kh-23 的全長 3。53 米、彈徑 275 毫米、翼展 0。79 米,它的彈頭裝有 4 片小型三角形控制翼,彈尾裝有 4 片三角穩定翼,穩定翼的末端裝有控制面,可控制導彈的俯仰運動。Kh-23 配備一具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噴管位在穩定翼之間的彈體兩側,內含可動式控制閥,是非常特殊的設計。 Kh-23 的發射重量為 287 公斤,配備重量 110 公斤的高爆成形裝藥彈頭和撞擊引信。導彈采用線傳無線電遙控制導系統,導彈發射后飛行員用操縱桿修正彈道攻擊目標,它的最大射程只有 5 公里左右,由于飛行員須一直控制導彈直到命中目標,使得發射母機極易遭受敵方防空武器的反擊。因此,Kh-23 并不算是理想的距外攻擊武器,基本上應不算是 SU-27 的標準機載武器。Kh-23 Kh-25MR/ML(AS-10) Kh-25 是星辰設計局在 1960 年代末期/ 1970 年代初期研制的武器,于 1974 年開始服役,可視為第二代俄制戰術空對地導彈。Kh-25 的外形與 Kh-23 非常相似,因此被外界視之為后者的改進型,族系中有 Kh-25MR 無線電遙控型和 Kh-25ML 激光制導型兩種,另外還衍生出 Kh-25MP 反輻射型,但西方將它另外歸類于 AS-12 系列。 盡管 Kh-25 的氣動布局與 Kh-23 相似,但細部結構仍有相當改變,導彈全長 4。04 米,彈徑 275 毫米、翼展 0。73 米,彈翼的配置與 Kh-23 類似,但位置略作改變,配備相似的固體火箭續航發動機。最初服役的 Kh-25 配備半主動激光制導系統,導彈發射后利用機載的 Prozhektor-1 激光吊艙標定目標;Kh-25M 是具備模塊設計的改進型,依尋的頭的不同有 MR 無線電遙控型、ML 激光制導型和 MP 反輻射型等3種。Kh-25 的發射重量約 300 公斤,配備 90 公斤的高爆彈頭和無線電引信。導彈的射程因制導系統而不同,最短射程俱為 2 公里,MR 型和 ML 型的最大射程分別為 10 和 20 公里。Kh-25 雖然主要供 MiG-27、Su-17、Su-24 和 Su-25 等攻擊機使用,但 MiG-29 和 SU-27 系列戰斗機也能掛載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Kh-25MR、Kh-25ML Kh-25MP、27PS(AS-12) 這兩型導彈是星辰設計局由現有的系統改進發展而成,主要是作為 Kh-28 導彈的后繼系統,由于它的重量較輕,使得搭載母機能從低空發射,搭載母機因而可獲得較佳的作戰存活性。Kh-25MP 屬于俄制第一代戰術反輻射導彈,其技術層次約略與美制百舌鳥(Shrike)導彈類似,性能已不敷現代作戰所需。 Kh-25MP 是 Kh-25M 的模塊衍生型,除尋的頭段以外的各部完全相同,其彈頭錐罩的構形獨特,外形與 AA-5 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相似。Kh-25MP 配備慣性暨被動雷達制導系統,它具備低空發射能力,導彈發射后會爬升進入目標雷達的主波段,然后有效摧毀敵方雷達。Kh-25MP 在高空發射的最大射程可達 40 公里,在低空發射的最大射程為 25 公里,導彈的最短有效射程約 2。5 公里。 Kh-27PS 則是是 Kh-25MP 的增程改進型,最大射程增加到 60 公里。此外,由 Kh-25MP 還一并發展出 Kh-25MT 電視制導型和 Kh-25MD 紅外線制導型,使 Kh-25M 系列獲得進一步發展。Kh-25MP Kh-28(AS-9) Kh-28 是彩虹設計局(RadugaOKB)在 60 年代末期所發展的中程反輻射導彈,于 1971 年開始服役,當時主要是配備在 Yak-28 遠距攔截機上。Kh-28 的尺寸巨大,功能與體積更大的 AS-4 和 AS-6 反輻射導彈相同,在遠距離攻擊陸基與艦載雷達,它甚至可利用空對地導彈的射控雷達鎖定目標。 Kh-28 的全長為 6 米、彈徑 430 毫米、翼展 1。4 米,尺寸約略與一架小飛機相同。Kh-28 的外形與 Tu-95、Tu-22、Tu-22M 轟炸機掛載的 AS-4 導彈相似,可視后者的縮小版,其彈體中段兩側裝有一對三角翼,搭配彈尾的 2 片水平尾翼和 2 片垂直尾翼,下方的垂尾在地面可予以收拆,配備一具液體火箭發動機。 Kh-28 的發射重量為 715 公斤,配備重量約 150 公斤的高爆彈頭。導彈配備有 4 種可換式被動雷達攻擊模式亦與 AS-4、AS-6 相同,導彈在高空發射與巡航,在終端制導階段以陡峭的俯沖彈道攻擊敵方雷達目標,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 90 公里。 Kh-29(AS-14) Kh-29 是錦旗設計局在 1970 年代發展的激光與電視制導空對地導彈,大約于 1980 年代開始服役,屬于第三代俄制戰術導彈,是一種與美制小牛導彈同級的武器系統。Kh-29 目前至少有 3 型問世,分別是電視制導的 Kh-29T、半主動激光制導的 Kh-29L、紅外線制導的 Kh-29D、反輻射型的 Kh-29MP,可配備在多型俄制戰機甚至是伊拉克空軍的法 制幻影F1 戰斗機上。 Kh-29 系列全長約 3。9 米、彈徑 400 毫米、翼展 1。1 米,各型導彈可換裝特定的尋的頭,其余部件完全相同,其中 Kh-29L 的重量 660 公斤、Kh-29T 的重量 680 公斤,配備有重量約 320 公斤的通用型彈頭。Kh-29T 和 Kh-29L 屬于較老舊的發射前鎖定(LOBL)式制導導彈,必須在目標進入機載吊艙的目視范圍才能發動攻擊, 最大有效射程在 10 至 12 公里之間。Kh-29MP 似乎沿用了 Kh-25MP 反輻射導彈的被動雷達尋的頭,雖然射程和彈頭威力優于 Kh-25MP,但尋的頭技術僅介于第一、第二代系統之間。Kh-29D 可能是 Kh-29T 的改進型,換裝具全天候和射后不管能力的紅外成像尋的頭,發射時不需要母機以機載吊艙或資料鏈進行全程導控。。
熱心網友
R-27、R-77、R-73R-77(亦稱AA-12)自1982年開始研制,1991-1992年服役,系俄羅斯的第一種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中程空對空導彈,用于裝備俄羅斯海、空軍的米格-29、米格-31、蘇-27和蘇-35等新一代戰機上,一架米格-29M一次可掛8枚。導彈氣動外型獨特,能在電子干擾環境下使用,具有全方位,全天候作戰能力。 最大射程70公里,彈長3。6米,彈徑200毫米。 被北約國家稱之為AA—10“楊樹”的R—27空對空導彈,是由前蘇聯的威姆佩爾設計局研制的。俄羅斯的米格—39、蘇—37等新型戰斗機都使用這種導彈,作為其超視距空戰的主戰武器。 AA—10(R— 27)導彈的性能明顯優于美國的“麻雀”導彈和法國的瑪特拉530D。該彈的導引頭分為半主動雷達型和紅外型,前者稱為 R—27R,后者稱為R—27T。紅外型R—27 的實際有效射程比雷達型的要近一些,盡管紅外導引頭的有效截獲距離比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截獲距離遠,且跟蹤角速度大50%,但它的最大離軸發射角相對小一些。 R—27T 導彈長約3。7米,彈重234千克, 射程40千米;R—37R長約4。1米, 彈徑0。23米,彈重253千克, 射程約50千米。R—27導彈有多種改型,如R—27ET/ER/EM/EA。其中ET型和ER型是在T型和R型的基礎上加長的,ET型增至4。5米,而ER型的彈長增至約4。7米,后部彈徑增加至0。35米,導彈的重量提高到350千克,射程可達70~75千米。上述導彈于8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EM、EA是ER型的進一步增程型、EM的彈長增至5米左右。最大動力射程可達lT0千米,該彈于90年代初裝備部隊。 AA—l0(R—27)導彈采用三翼面布局,在彈頭前部有 4個小邊條,其后是操縱舵面,彈尾裝有 4個雙梯形彈翼。該彈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新穎的倒梯形的操縱舵,其機動性也因此而明顯得到改善。 俄羅斯R-73射手近距格斗空空導彈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研制的近程空空導彈,北約稱“射手”和AA-11,可掛載到蘇-27、蘇-30、蘇-35、蘇-37和米格29等戰斗機上。1980年初開始研制,1985年服役。該彈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紅外尋的制導,具有很強的機動能力、離軸發射能力后視發射能力,離軸角達90度,彈重105千克,彈長2。9米,彈徑170毫米,最大速度2馬赫,最大射程30千米(向后12千米),最小射程3千米(向后1千米),戰斗部為7。4千克破片殺傷型。下圖為R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