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就可以的
熱心網友
國際期貨市場是怎樣產生的? 首先是農產品期貨,為期貨這個金融工具提供了交易模型,由此產生發展成熟完善.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標志現代意義期貨交易的產生.而后其他農產品的大量上市交易,使農產品在期貨領域快速發展. 而后是187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使工業品金屬真正意義的實現期貨交易. 而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也促使了能源期貨的產生和發展. 匯率期貨的產生源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而后是利率期貨和股指期貨.金融期貨的三大塊目前占據著全球期貨交易的主導地位. 1982年,期權交易誕生 至此,國際期貨市場大體形成.
熱心網友
19世紀30-40年代,隨著美國中西部大規模的開發,芝加哥因毗鄰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發展成為重要的糧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匯集于此,再從這里運往東部消費區。然而,由于糧食生產特有的季節性,加之當時倉庫不足,交通不便,糧食供求矛盾異常突出。每年谷物收獲季節,農場主們用車船將谷物在短期內集中上市,供給量大大超過當地市場需求。由于倉儲設施嚴重不足,糧食購銷商又無法采取先大量購入再見機出售的做法,所以價格一跌再跌,無人問津。但是,到了來年春季,因糧食短缺,價格飛漲,消費者又深受其害。如此循環往復,在供求矛盾的反復沖擊下,糧食商率先行動起來,他們在交通要道旁邊設立倉庫,收獲季節從農場主手中收購糧食,來年發往外地,緩解了糧食供求的季節性矛盾。不過,糧食商因此承擔很大的價格風險。一旦來年糧價下跌,利潤就會減少,甚至虧本。為此,他們在購入谷物后馬上跋涉到芝加哥,與這里的糧食加工商,銷售商簽定第二年春季的供貨合同,以事先確定銷售價格,進而確保利潤。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摸索出了一套遠期交易模式。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發展初期主要是為了改進運輸和儲備條件,同時為會員提供價格信息的服務,促成買賣雙方達成交易。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了遠期合同。當時,糧食運輸很不可靠,輪船航班也不定期,從美國東部和歐洲傳來的供求消息很長時間才能傳到芝加哥,價格波動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農場主即可利用遠期合同保護他們的利益,避免糧運到芝加哥時因價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損失。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遠期合同減少因各種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費用上漲的風險,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遠期合同的出現標志著芝加哥交易所從現貨貿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但是這種遠期交易方式在隨后的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如商品品質、等級、價格、交貨時間、交貨地點等都是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達成的,當交易雙方情況或市場狀況發生變化,需要轉讓已簽合同,則非常困難。另外,遠期交易最終能否履約主要依賴于對方的信譽,而對對方信譽狀況作全面細致的調查,費時費力,成本較高,難以進行。針對上述情況,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標準化合約,同時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超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制度創新,促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的誕生。隨后,在1882年,交易所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這更加促進了投機者的加入,使期貨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加大。1883年,成立了結算協會,向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會員提供對沖工具。但結算所當時還算不上規范嚴密的組織,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
熱心網友
當前,公認的國際期貨市場起源于商品期貨,而商品期貨則起源于芝加哥的大豆貿易,具體的產生,您可以參看《期貨市場教程》,里面會有最詳盡準確的介紹!李
熱心網友
當時美國有很多農場主,他們種植了很多農產品,如大豆,玉米,他們擔心到他們收割的時候價格會下跌,于是先和那些擔心將來價格會上漲的廠商如飼料加工廠簽定協約,到收割時以一個價格賣給他,期貨就這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