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記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祥麟 8月28日16時,侯祥麟帶著慈祥的微笑,在熱烈的掌聲中走進中國石化管理干部學院二樓會議室。作為主人公,侯祥麟出席正在這里舉行的“侯祥麟同志先進事跡宣傳采訪會”。侯老穿著平時最喜愛的白色襯衫,銀色的頭發映襯著他堅毅沉穩的面龐。他精神矍鑠,向一次又一次鼓掌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親切招手,向媒體記者微微點頭示意。  滄海桑田,時光荏苒,93歲的侯老和記者們談起他一生中的六個心愿時,仍然充滿自豪和深情。  侯祥麟,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學家,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解讀侯祥麟的六個心愿,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中華民族爭取民主與民族獨立、爭取富強與現代文明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 侯祥麟始終與民族的振興唇齒相依,與國家的興旺風雨同行。 侯祥麟算得上一位世紀老人,誕生于那個烽火連天與戰亂頻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1912年4月4日,侯祥麟生于廣東省汕頭市,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操持家務。由于家學淵源,他們兄弟姐妹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19年,侯祥麟在汕頭入崎碌小學讀書。老師是位激進愛國者,每年5月的國恥日,他都帶領學生上街游行,參加各種愛國行動。少年侯祥麟不僅求知欲強,成績優異,愛國反帝思想也在幼小心靈里扎下了根。  中學時代的侯祥麟就開始對化學非常感興趣,但是,選擇化學作為一生的研究事業還是由一個機緣引起的。在化學課上,聽化學老師講原子核中蘊藏著極大的能量,倘能釋放出來會有巨大威力,他很興奮,幻想著要搞原子能的研究,作為對付日本帝國主義的武器。因為是化學老師講的,就以為是化學的內容,不知是物理的。雖是一時的幻想,卻使他從此迷上了化學,并以化學研究作為終生的事業。  1931年,侯祥麟考取燕京大學化學系。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出于對國家、民族危亡的關切,侯祥麟參加了燕大等北平學生組成的請愿團,乘火車到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要求抗日。眼見大片國土不斷淪喪,侯祥麟和一些愛國同學大聲疾呼,在校內外宣傳抗日,還到山海關慰問抗日將士。大學期間,侯祥麟刻苦學習,不但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還在進步同學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的英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追求革命真理的信念更加堅定。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盧溝橋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接著又把戰火燒到上海,中國軍民奮起抗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此時侯祥麟不能再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了,他毅然決定到前線慰問抗日將士。1938年4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心愿,并從此開始了新的人生歷程。  抗戰之初,由于日軍在沿海封鎖,中國軍隊所需要的汽油十分短缺,情勢非常緊急,侯祥麟急國家之所急,投入到“一滴血一滴油” 的研究試驗工作。當時并無石油可煉,侯祥麟就和一些工程技術人員研究從植物油中煉制柴油,用煤干餾制取人造石油再煉制汽油和柴油等技術工藝。為了彌補燃料的不足,他還設計建造設備,提煉酒精,摻入汽油中使用。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為了建立黨的科技干部隊伍,周恩來總理指示派遣一批技術干部到國外深造。經組織批準,侯祥麟通過了自費留學考試,在經過許多周折籌措到經費后,于1945年來到美國匹茲堡,在卡乃基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學,同時在該校的煤炭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48年冬,侯祥麟獲得博士學位。此時國內解放戰爭已進入高潮,作為一個有血性的中國男兒,一個心系祖國的學子,侯祥麟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祖國,他向組織提出要回國,但組織要他繼續留下完成新的任務。  1949年初,侯祥麟來到波士頓,在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燃料研究室任副研究員,進行渦流床煤炭氣化的基礎研究。侯祥麟以波士頓為中心,與留學生中的一些中共黨員、進步學者,發起成立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并擔任第一屆常務干事。 “留美科協”很快在美國30多個城市建立了分會,會員發展到800多人,其中300多名先后回國,絕大多數成為我國各個學科的開拓者或帶頭人,“留美科協”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先立一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鏗鏘有力的聲音震撼了全世界。海外赤子侯祥麟熱血沸騰:回國!去建設新中國。  1950年4月,侯祥麟毅然舍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工作條件,謝絕了上司的好意挽留,經組織同意,離美回國。從踏上祖國的土地起,侯祥麟就與石油化工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先在清華大學任教,后在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從事研究工作。1955年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后稱院士)。當年7月30日,石油工業部成立,侯祥麟被任命為石油工業部技術司副司長,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為石油化工事業嘔心瀝血的歷程。    1958年10月,國務院批準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這就是后來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和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當時該院不但進行石油煉制的科學技術研究,而且具有管理全國石油科學技術工作的職能。侯祥麟調任該院副院長,主管石油煉制及軍用油品的科研工作。  建國初期,我國的石油化工幾乎是個空白,石油產品的90%以上依靠進口。新誕生的共和國到處呼喚著維持生命的“血液”。50年代,我國軍用和民航所用航空煤油(噴氣燃料)一直靠蘇聯進口。當時石油部曾組織試產這種油料,但在地面試驗和空中試飛時均出現噴氣發動機火焰筒嚴重燒蝕的問題。后來中蘇關系緊張 ,航空煤油進口更是銳減,中國軍、民用飛機均面臨即將飛不起來的危急局面。當時的石油部部長余秋里沉重地說:“搞不出航空煤油來,我們過天安門都得低著頭啊!”又對侯祥麟說:“你們再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就把你們研究院的牌子倒過來掛!”  部長的話尤如給侯祥麟的軍令狀。此時,侯祥麟擔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負責煉油技術工作,千鈞重擔壓在肩上。在這種緊迫情勢下,他組織起6個研究室的力量,并與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合作,親自帶領科研人員日夜苦干。當時他夫人李秀珍也是攻關試驗組的負責人之一,在1960年除夕夜,京城華燈齊放,萬家團聚,侯祥麟夫妻倆卻把兩個小女兒鎖在家里,一起到實驗室里鏖戰。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火焰筒燒蝕問題,纏繞著侯祥麟,燒蝕著他的心,他和科技人員們在經受著地獄般的磨練。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無數次的總結、探索,分析、對比,侯祥麟開始全方位清理自己的思路:我們搞航空煤油就是將它精煉再精煉,與前蘇聯的油一比較,似乎太“純潔”了。在充分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侯祥麟推斷:火焰筒的高溫燒蝕,可能是由于我國航空煤油硫含量低引起的。侯祥麟果斷拍板,加入硫化物后,試驗獲得成功。這個困擾、折磨他們數年的燒蝕問題,竟是硫化物含量低的緣故!按照當時慣例,他們立即給中央軍委打電報報了喜。 1962年,航空煤油正式供應中國民航和空軍部隊,侯院長帶領科技人員研究的航空煤油添加劑成果,被列為國家級成果,應用這種添加劑生產的航空煤油,獲得國家新產品成果一等獎。而侯祥麟卻因四處奔波,操勞過度,染上肝炎,住進了醫院。   幾乎與航空煤油研究同時,侯祥麟身上還有一項更加艱巨而神圣的任務,那就是帶領石科院科技人員完成多種特殊潤滑油脂的研制。1959年,為了配合中國原子彈、導彈和新型噴氣飛機的研制,國防科委向石油部及石油科學研究院提出研制多種特殊潤滑油的緊迫任務。這些特殊用途的材料,不僅要求具有良好的黏溫性、高溫安定性、低溫流動性,而且要耐高負荷、高真空、高轉速、強氧化和強化學腐蝕介質等各種性能。石油科學研究院接受任務后,由副院長侯祥麟領導進行攻關研制。在資料貧乏,技術力量薄弱,儀器、設備短缺,以及由于國家3年自然災害科研人員都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他們組織和帶領科研人員,平地起家,組建研究室和課題組,建設實驗室和廠房,查尋資料,解剖樣品,探索技術路線,在身體受到化學物質傷害,并隨時有中毒和爆炸危險的情況下,他們反復進行研究試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終于在1962至1965年間先后研制出了氟油、硅油、酯類油等一系列高精尖特種潤滑油品,滿足了中國航空、航天、核工業發展的特殊需要。由于圓滿地完成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所需專用油脂的任務,石油科學研究院在1987年6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更令人欣慰的是,當年石科院為研制特種潤滑油脂而成立的“621”廠,即現在的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分公司,繼續發揮侯祥麟等老一輩潤滑油技術專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研制的潤滑油新產品已經用在了遨游太空的神舟五號飛船上,為共和國的航天事業再立新功。  在中國的石油化工領域,提起煉油科學技術,不能不說到“五朵金花”;提起“五朵金花”,不能不說到侯祥麟。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國民經濟舉步維艱。大慶油田開發后,雖然原油產量突飛猛進,但我國當時的煉油技術落后,相當于國際二三十年代水平,如果不迅速開發煉油新工藝,我國煉油工業將無法適應國民經濟的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  1962年10月,石油部在北京香山召開煉油科研工作會議。這次會上確定了石油部要集中各方面的技術力量,獨立自主地開發煉油新工藝、新技術,主要是: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的催化劑和添加劑等5個方面的工藝技術。說來也巧,當時大家剛看完電影《五朵金花》,那部影片講述的是五位聰明美麗的白族姑娘,名字都叫“金花”,很受人們喜愛。于是大家把要開發的這五項煉油工業新技術,形象地稱為“五朵金花”。從此“五朵金花”在我國煉油行業叫響了。后來“金花”逐漸延伸,成為石油化工業內重大新技術的一個代名詞。  “五朵金花”是關乎國民經濟生產建設的重大科研項目,受到上上下下高度關注。“五朵金花”項目研究開發工作,大多在石油科學研究院進行。時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侯祥麟,把主要精力放在“五朵金花”的研究開發上。大到科研方向、試驗方案的制訂,小到試驗的每個環節,他都親自抓,親自過問。  “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技術,在石化工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這項技術需要金屬鉑,就是現在用來制作高檔首飾的“白金”。鉑比金子還貴重,中國又不產鉑,全靠進口。具有科學預見的侯院長從工藝實際要求出發,支持用鉑作為催化劑配方材料,使我國催化重整技術獲得突破性發展。  在培育“五朵金花”的日子里,侯院長在研究院、實驗室、煉油廠之間奔波著,千方百計、爭分奪秒,希望這些煉油新技術早點開花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五朵金花”煉油新技術先后開發成功,并實現了工業化,曾被稱為“小茶壺式”的落后的煉油技術,實現了重大跨越,很快接近了當時的世界水平,煉油能力快速提升,是解放初期的100多倍,石油產品品種達到400多種,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4大類產品自給率逐步達到100%。  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全國一片歡呼。此時,侯祥麟百感交集。這是作為一個石油石化人多少年來最大的心愿了。  從1863年我國第一次進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給,整整經歷了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欺凌的屈辱。在這一百年中,我國的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解放以后,以王鐵人為代表的百萬石油工人以“人拉肩抗”的精神,艱苦奮斗開發出大慶油田,將中國貧油的帽子徹底扔進了太平洋;如今,“五朵金花”的開發,使中國“無煉油工業”的歷史徹底終結。中國人真正揚眉吐氣了。  至今,侯祥麟回憶起當年,還是感慨萬千:“我們為了沖破外國封鎖,發展我國自己的煉油技術,甘愿獻出一切,這是為了祖國的振興,為了使我國不受外國欺凌,這是愛國主義,不是排外主義。科學應為全人類造福,科技的發展很需要國際間的交流,但首先要有自己的科學成果,才有基礎去交流,科技工作者是有祖國的,只有祖國的強盛,才有基礎為人類謀幸福。”  “五朵金花”后來被列為國家級成果,并于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五朵金花”發展到今天,有4朵依然還是煉油工業的核心技術。“五朵金花”是在當時石油部統一組織領導下,科研、設計、企業共同攻關會戰的結果,至今,這種開發重大技術的模式,在推動中國石化工業技術進步中,仍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親歷中國石油工業半個多世紀發展過程的侯祥麟深知,我國石化科技幾十年走過了一條由跟蹤、模仿,到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推進科技進步是我國石化工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為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石化科技創新發展道路,侯祥麟孜孜以求、殫精竭慮。  侯老倡導:我們在煉油技術上要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大膽創新,以自己開發的技術為主,發展煉油工業。最令侯祥麟欣慰和振奮的是:繼60年代的“五朵金花”后,80年代,侯祥麟和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專家們,針對我國石化行業比較落后的情況,提出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于是,中國石化總公司每年組織科技十條龍攻關,其中,有四項突出的技術創新成果:催化裂解、常壓重油催化裂化、緩和加氫裂化、乙烯裂解爐,被時任中國石化總公司總經理的盛華仁譽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侯祥麟對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積極支持指導,最終都開發成功,四項成果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其中,侯祥麟提出并親自為之命名的“催化裂解”技術,研究成果引起國際石油化工界的重視,一些專家們預言:催化裂解技術將為世界石化工業開辟一條新路。這項技術在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申請獲準多項專利,并獲得中國專利創造發明金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后來,這項中國獨創的工藝技術還出口到泰國,成為我國第一套出口到國外的煉油成套技術。 在“文化大革命”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侯祥麟也曾經身陷囹圄,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侯祥麟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一樣,發生了重大轉折和深刻的變化。  1978年,66歲的他被任命為石油工業部副部長,老驥伏櫪,他深感黨和人民對自己的信任。 1979年中國石油學會成立,侯祥麟任理事長。此時全國科學大會剛剛開過,不久又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的石化工業和科學技術事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1978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達到10405萬噸,但此后的幾年則增長緩慢或徘徊不前,而國民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卻日趨強烈,同時在石油加工和利用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狀況。“如何用好1億噸原油”,一直是中國高層領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密切關注的課題。  侯祥麟等石油石化有識之士敏銳地看到:當時石油化工行業的體制制約了石油工業的發展,這種格局不打破,石油化工就不能有大的發展。1981年上半年,為貫徹中央改革方針,上海高橋地區的一些跨行業企業醞釀實行聯合經營。國家有關部委進行調查研究和籌備工作。石油部由侯祥麟帶領人員到上海煉油廠等企業做調查研究,并向國務院反映了意見。1981年9月,國務院批準將原來分屬于石油、化工、紡織、電力和地方的8家企業聯合,組成上海高橋石化公司。  在推進上海高橋地區石化企業聯合的同時,國務院開始考慮全國范圍內的煉油與石油化工的綜合利用問題。1981年9月,國務院決定成立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綜合利用規劃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兼任組長。作為規劃小組成員,侯祥麟按照國務院要求帶領調查組到上海石化總廠、南京煉油廠、揚子石化公司、齊魯石化總廠等企業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有關情況。規劃小組匯總、研究了這些情況,并受高橋石化企業聯合的啟發,提出將全國以油氣為原料的煉油、石化、化纖、化肥等企業,實行集中領導,統等規劃、統一管理、聯合經營,即對全國石化工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198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1983年7月7日,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正式成立。侯祥麟兼任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  為了從更深層次考慮研究解決石油加工和利用中的許多問題。1983年,侯祥麟以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的名義,組織石油化工方面的專家,研究如何用好我國每年生產的一億噸原油,并在中國科協的委托下,主持了100多人參加的論證會,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合理利用一億噸石油的若干建議》。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其對于中央發展石油、石化工業和能源事業的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依據。  1978年,侯祥麟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政協常委。此后他連續擔任三屆政協常委。在政協常委這個崗位上的15年中,侯祥麟親身參與了國家一些重大問題的討論和調查研究工作。他以戰略科學家的高瞻遠矚參政議政。如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急于更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不惜重金紛紛引進國外的技術設備,但由于消化吸收不夠,盲目、重復引進現象嚴重。看到這種情況,侯老心急如焚。他與科學技術組的同志一道,于1986年寫出了《關于技術引進問題的幾點意見和建議》的報告,就技術引進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和主要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承載了越來越重的資源、能源壓力。2005年2月27日,春寒料峭,30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圍繞著建設節約型社會進行了整整一天的討論。這次座談會源于我國著名石油化工專家侯祥麟院士今年春節前向工程院提交的一份名為《節約型社會初步探討》的建議書。基于對我國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侯祥麟建議中國工程院討論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問題,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會后,侯祥麟和3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媒體上撰文,大聲疾呼:建設節約型社會刻不容緩!現在,他看到建立節約型社會受到國家重視感到無比欣慰。其實,作為戰略科學家,侯祥麟對節約能源問題一直非常關注。早在70年代末,針對中國煉油工業存在著能耗高、效率低的問題,時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的侯祥麟,就組織有關專業和企業技術負責人研究制定了《挖潛增效節能十項措施》,并在全國煉油行業實施,使每煉1噸油的綜合能耗由101萬千卡降到80萬千卡,使我國煉油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一大步。  在關注國內石油石化工業發展的同時,侯祥麟還始終放眼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石油,讓中國石油走向世界”是他多年的夙愿。80年代以來,侯祥麟馳騁在世界石油的舞臺上。1983年8月,侯祥麟作為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率領中國石油代表團出席了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第一次參加世界石油大會。此后兩屆世界石油大會,中國都由他率團參加。他為中國申辦世界石油大會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經過大家10多年的共同努力,排除了來自臺灣等各種因素的干擾, 1994年在挪威舉行的第14屆大會上,侯祥麟代表中國國家委員會,莊嚴地接過了世界石油大會會旗。1997年10月,第15屆世界石油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對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也極大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  作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和第一屆院士主席團成員,侯祥麟十分關心我國工程技術專家在國家建設中作用的發揮。80年代初以來,根據我國工程技術隊伍的不斷壯大及國際交流活動的增加和時代發展需要,經過10多年的醞釀,侯祥麟和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羅沛霖等6位科學家聯合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在我國建立一個以工程技術專家為主的國家級學術機構的建議,并參加了成立該機構的發起和籌備工作。1994年6月3日,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侯祥麟當選為首批院士和院士主席團成員。 1982年,侯祥麟退居二線,卻開始了他人生中另一個“黃金時代”。  侯祥麟不再擔任石油部副部長職務,但仍任石油部技術委員會主任,后又改任副主任。1983年7月侯祥麟兼任中國石化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后又改為常務副主任。1996年后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高級顧問。他曾是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第一屆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和化學化工評選組組長、全國發明展覽會評委會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第一、二屆委員、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第三屆后任名譽理事長)、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1994年6月,侯祥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第一屆院士主席團成員。對于這諸多職務,侯祥麟總是不推不拒,認真努力地去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他說:“年輕時的動力來自愛國救國,想走科學救國的路。后來信仰馬克思主義,追求一個理想的社會。當然距離目標還很遠,但要從點點滴滴的事情做起。雖然年齡大了,還要盡力而為。”  2003年,侯祥麟已經91歲高齡了。5月25日一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兩院院士侯祥麟家里,給老科學家帶來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慰問。  在侯祥麟家陳設簡樸的客廳里,溫家寶與侯祥麟一起坐在沙發上,促膝談心。溫總理說,“國家將要啟動‘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侯老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認的權威影響,我十分希望侯老能夠參加這一工作,但是考慮到您已逾九十高齡,我又于心不忍。”  總理的話讓侯老深為感動,那時的他,因為身體原因,已經很少參加活動了。“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咨詢項目,將成為我國“十一五”發展計劃和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發展決策的一項重要依據。關乎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侯老欣然接受了總理的囑托,并于次日出席了溫總理召集的國務院辦公會議,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  歷史驚人地相似,早在1957年,45歲的侯祥麟參加了周總理親自主持的國務院《1956年~1967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那是新中國科技事業奠基性的工程。作為規劃中的石油項目完成者之一,他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此后的幾十年里,侯祥麟領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煉油技術課題,成為我國煉油工業科學技術的奠基人,為推動我國煉油工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2003年5月接受任務之后一年多的時間,侯祥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總理交給的任務。侯祥麟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組織協調研究工作,歷經一年多的調查研究,他和他的助手們科學地分析了我國和世界油氣資源的現狀及供需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  2004年6月25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召集國務院辦公會議,聽取中國工程院主持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匯報,侯祥麟準時出席了會議,并做了重點發言。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侯祥麟從前瞻性、戰略性的高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受到了溫總理和與會者的贊揚。然而,人們沒有想到,就在同一天下午,與侯祥麟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老伴李秀珍女士不幸與世長辭。侯老以國家利益為重,他的堅強和崇高的品質,讓每個人為之動容。  侯祥麟在最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我最關心的還是石油。”他現在正繼續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第二部分的工作。前段時間(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課題研究的是第一部分,即2020年前我國的油氣資源戰略。在侯老看來,我國的油氣資源供應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2020年到2050年之間,要盡早考慮到2050年該怎么辦,于是啟動了后續項目,研究2050年的油氣供需和石油替代問題。一位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能在短時間內從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走出來,思考國家幾十年后的事,赤誠之心,日月可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