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體積、外部特征、裝填彈藥、引線種類、填埋方式等。

熱心網友

地雷是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炸物,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地雷在戰爭中被用來阻礙對方的軍隊前進,讓防守一方能以更少的兵力扼守信道。由于埋下的地雷在戰爭之后會繼續殺害無辜的平民,現時已有一百四十四個國家禁止使用及擁有反步兵地雷。但是一些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及芬蘭等仍然沒有禁止地雷的使用。地雷按種類可分為殺傷人員的反步兵雷,和破壞車輛的反坦克雷。反步兵雷通常由人員的腳造成的壓力引爆,但亦有以線索引爆的詭雷。反坦克雷通常可以被磁力引爆。最先進的反坦克雷更能感應辨認敵我。有些地雷同時會被傾側或按壓所引爆,以增加對方掃雷的難度。地雷的設計盡量減少使用金屬,以避過金屬探測器的發現。地雷的價格非常便宜,反步兵雷大小如手掌,以塑膠制造,內藏的炸藥的只足以炸斷人員的腳掌,不能以爆破方式排除。每個造價只為三美元左右。[編輯]布置和排除 地雷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布置,例如以火炮在數公里外布置,由直升機、飛機或巡航導彈空投,由裝甲車投擲。最常見的做法則是由專門布雷的人員人手掩埋。人手布的雷非常難被發現,多數的反步兵雷場會同時布有反坦克雷,以防對方以裝甲掃雷。布雷速度快,容易,需要的價格成本亦很低。相反,掃雷不但成本甚高,而且難度大,需時很長,亦非常危險。常見的掃雷辦法包括有:人手掃雷:掃雷人員慢慢爬進雷場,以小刀或鐵枝插入泥土找尋硬物。亦有以金屬探測器協助找尋。 動物掃雷:以狗或其他動物嗅出地雷的炸藥。現正研究以體重較輕的鼠類動物幫助找尋地雷。 植物掃雷:利用大部分火藥類物質大都擁有高度的氮元素含量之特性,植物學家利用基因改造方式嘗試培養一種生長快速、吸收到大量氮元素之后就會變色的植物,廣植于可能埋有地雷的地區,待植物長出后就能輕易地調查出何處的地底下有較高的氮含量,進而尋找到可能的埋雷位置。 當發現地雷后,排雷的方法有:人力排除(有時會輔以遙控操作的機器人等設備)。 以飽和炮火向雷場轟擊。 以高防護力的裝甲車輛,例如加裝掃雷犁的坦克車、堆土機或掃雷專用的拖車壓過雷場。有時會在車前裝上滾動轉輪,以鐵鏈鞭打地面引爆地雷。 以長管裝炸藥引爆,炸出信道。 禁止反步兵地雷的使用正確來說,反步兵地雷應該是“反人員地雷”。在戰爭過后遺留下來的反人員地雷所殺傷的平民,比它們在戰爭中所殺的步兵還要多。據統計,單在柬埔寨戰后便有三萬五千人被地雷炸斷腳而被迫截肢。排除地雷不但危險,需時很長而且昂貴。埋有地雷的土地長時間不能使用,影響當地人的生計。1999年的渥太華條約禁止生產、發展、使用、儲存及買賣反人員地雷。至2004年有一百五十二個國家簽署,一百四十四國通過。但在主要國家中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等擁有大量地雷的國家沒有簽署該條約,英國、法國、日本、瑞典等簽署國則根據條約規定保留數千至一萬多枚地雷作研究反雷技術之用。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發源于中國。1130年,金軍攻打陜州,宋軍使用埋設于地面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取勝。到了明朝初年(14世紀要),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的地雷。據1413年焦玉所著《火龍經》一收所載:“炸炮制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于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可以看出“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地雷”一詞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國明朝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制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獻中,已有多種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御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圖)(法,英,德國聯合研制中的“塔蘭特爾”面防御地雷。它是一種“智能化”的地雷,通過遙感裝置“跳”至空中可打擊半徑在100米范圍內的坦克最薄弱的頂部)  19世紀中葉以后,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國研制。這是最早的制式化生產的地雷,在日暮途窮俄戰爭中首次實戰應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918年由德國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這導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誕生。受坦克威脅最大的德國人在1918年道德將炮彈改裝成防坦克地雷,隨后又研制了兩種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于對付英、法軍的坦克,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防坦克地震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在當時被毀傷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戰線。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國人發明,該雷由絆線絆發,目標觸雷后,雷體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殺傷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系統-1970年由聯邦德國研制成功。為了迅速,大面積地布雷,德軍和意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飛機撒布防步兵地雷。60年代,一些國家著手研制用飛機,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國的火箭布雷系統使用“拉爾斯”輕型車載式36管火翻騰炮,一次可發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彈,每枚彈由裝有8個AT-1型炸履帶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個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一門火箭炮在職8秒內可散布288個AT-1型或180個AT2型地雷。一個門制火箭炮連,一次齊射即可構成寬2300米,縱深為300米,面積為6900平方米的雷場。繼聯邦德國之后,蘇,美,中,法等國也相繼研制成功了這種火箭布雷系統。地雷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廉價最有效的防御性武器了。當現代武器朝著“無人指揮”、“發射后不管”、“低成本”前進的時候,地雷似乎早就已經到達了目的地……雷場“無人值守”就不必提了,埋下之后,只要標好地圖根本不必擔心己方官兵的傷亡;地雷便宜,最便宜的地雷其實幾十塊錢就夠了……  來看一些數字:越戰當中,嚴重缺乏重火力的越南軍隊讓美國人損失了不少的戰斗車輛,其中七成以上是地雷之功;蘇聯在二戰中總共使用了2。1億顆以上的地雷,戰果也很令人滿意--毀于地雷的軸心國車輛超過1萬輛,傷亡致殘人數更在10萬以上,于是在幾十年后的阿富汗,蘇聯人又習慣性地留下了3500萬顆各式地雷……  地雷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有壓發雷(一踩就爆)、松發雷(必須踩住一小會兒再松開才能爆炸,換句話說你跑過去可能沒事,散步過去就有危險了)、絆發雷(跳到半空才爆炸的跳雷,能夠比埋在地下的更有效地殺傷大范圍的人員)、雷下雷(假雷下面是真雷,甚至真雷下面再埋真雷)……無一不滲透著殘酷的想象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地雷家族也越來越興旺。反機場的子母式地雷--大量較小的地雷從散布器里被拋撒到跑道上,有的一觸即發,有的怎么敲也不響,卻定在某時爆炸……魚龍混雜而且完全隨機,掃不勝掃;智能反裝甲地雷--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動發射裝置,通過震動或紅外線探測到裝甲目標,然后發射帶破甲戰斗部的彈丸去攻擊相對薄弱的頂部或側部;甚至還有布設于樹梢等高處的反直升機地雷,專門攻擊低空飛過的直升機。  地雷一旦被觸發,一般就能夠造成傷害,而且這種傷害并不僅僅局限在爆炸本身。比如,一個9人的特戰小分隊在敵后活動,其中一人由于中雷失去了一只腳……如果帶著這個重傷員行動,小分隊的任務想必是沒有希望完成的;但是扔下他,則很有可能留給敵人一個俘虜,一個有可能泄露情報、讓整個小分隊都完蛋的俘虜;另一種可能的做法……大家或許能夠猜到,但是這會給小分隊其他成員帶來多大的心理陰影,恐怕生長于和平年代的我們一輩子也無法想象。  “在鞘內的劍是最可怕的”,地雷作為武器的威力,更多地在于隱蔽所帶來的難以預測性。幾十個預備役兵在大道上拉拉雜雜地埋上幾百個地雷、罐頭盒、炮彈皮等物,地上隨便畫兩個圈,再豎一塊牌子,上書“雷區注意!”幾個大字,就足夠讓整營的精銳部隊或者繞道,或者等待小心翼翼的工兵們在下周某天早上宣告道路通暢。設想一下,如果時不時再派個狙擊手問候一下掃雷工兵們……這還只是在道路上。實際上,人們還會把地雷埋在臥室的床墊下、倉庫的米袋里、丟棄的食物箱里--嚴格來說,它們應該被叫做餌雷、詭雷--讓敵人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它們也許會炸死炸傷十幾個人,也可能一輩子也不動窩……不過它們就在那里,讓人害怕,害怕這些看不到卻能輕易取人性命的幽靈。  不同于其他武器,戰爭結束,才是地雷最讓人恐懼的時候。  現在世界上仍然有1。1億顆地雷埋藏在田地里、河灘上、石縫中……在一些邊境地區,居民們守著萬畝良田卻無法耕種,滿山的水果、藥材無法采摘,甚至在下冰雹的時候,都可以聽到地雷的炸響。安哥拉、盧旺達、南聯盟……這些戰亂地區都有這樣的問題。每年全球有2。6萬人死于這些遺留的地雷,另有數倍于此的致殘者。即使現代掃雷技術如此高超,在很多復雜的情況下,仍然要投入大量的專業人員手工排雷,危險大,費用高……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國家很熱心地促成了《禁止地雷協議》,試圖消滅這個遺毒最烈的戰場幽靈。地雷,不僅是反步兵和裝甲武器,還可以對付飛機。俄羅斯研制的“節奏—20”反直升機地雷為例,它能夠根據音響判明直升機種類,并在各種氣象條件下確定目標方位,當目標進入2000米時,反直升機地雷開始識別目標;當目標進入200米范圍時,地雷就騰空而起,對直升機進行攻擊。。

熱心網友

不會吧!!! 老幾你準備干什么??? 反共 不會吧!!

熱心網友

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