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快速提高理科的解題思路

熱心網友

寫給學習理科同學的一點建議  一、理科與文科的差異  不要說:理科和文科的差異就是,前者平時累,因為要做很多練習;后者平時輕松、考試累,因為要背很多東西。這只是表象的差異。理科與文科有很多根本點上的區別,下面就舉幾個典型的方面加以說明。  1)語言系統:  理科類的學科(例如,物理)自身建立了一套相對嚴密的獨立于生活所用語言的“語言系統”作為自己理論的載體,這樣的載體更為客觀。在這套系統中,嚴格界定了每一個概念的含義和表述用語。例如“加速度”,是“單位時間里速度的改變量”,一方面概念的界定很具體,便于易理解,另一方面,表述用語也是唯一的,即“加速度”,便于記憶?! 《煌氖牵目祁惖膶W科沒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他們借助于人類生活中的語言,用來作為自己理論的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概念表述的不規范,和概念的界定不容易理解。例如:“自在世界”,又可以稱為“天然的自然界”,還可以稱呼為“自在之物”:“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又可以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思維的至上性”又可以叫做“認識的絕對性”:“真理的客觀性”又等價于稱呼“客觀真理”,等等還有很多。這種概念表述的不規范,究其原因是由于語言表述具有主觀性(不同的人覺得用不同的詞語描述更為準確)導致的,這給習慣了一種表述方式的理科同學帶來不小的麻煩。另一方面,例如:政經中講,“商品價值量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量”,那么:什么叫“人類勞動的量”?什么叫“一般的無差別的”?如果深入分析概念中詞語的意思的話,就會發現,解釋這個概念的很多詞語都是抽象的,而抽象的詞語又是不常見的,需要用更為具體的、常見的詞義加以定義。正應為如此,理科的同學在理解這些概念的時候,就很容易無限的深入分析下去,最終陷入無底的深淵……  2)理論體系:  理科類的學科,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一些公理上的(例如初中學集合的時候就學了很多公理),“公理”=“公認的道理”,是不需要證明的:公理就是知識體系的基石。由公理又證明出很多的定理,再又定理證明出性質等等,最終產生出一套嚴密的邏輯體系。  而文科類學科的政治,他的基礎就沒有理科的那么鮮明,很多東西是不解釋的。例如,哲學上有一句話是“內因是發展的根據,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如果有人去細想就會問:“為什么是‘根據’呢?‘根據’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是‘條件’呢?沒有內因事物也不能發展啊。又為什么不是‘基礎’呢?如果有個選項寫的是‘內因是發展的基礎’對不對呢?”如果這樣想下去,那就不是學習政治了,而是有成為思想家的危險。其實這句話的由來是這樣的:當年,毛主席這樣講了,也沒有誰反對,于是就這樣說了。政治的很多內容都是這樣的,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是不強。  二、理科同學如何學習作為文科的政治  既然我們了解了作為文科的政治具有這些特性,那么立刻同學應該如何去學習呢?  1)關于概念:要習慣多種稱謂表示同一個概念的表達方式。背的時候知道,如果寫“一般生產條件”是對的(例如,在分析商品的社會價值時候),那么寫“一般社會生產條件”也對、“社會一般生產條件也對”、“社會平均生產條件”還是對的?! ?)關于理解的底線:  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原理,原理是理解的底線,是不需要再理解下去的,原理是用來理解別的知識的工具。例如:哲學里有一個原理是:“實踐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實踐”;如果要去細想:“為什么實踐決定意識呢?”要是花時間老去想這個問題,那就學習的重點就偏移了。關于原理這一類的表述,背下來就可以了,不用去分析;考試也從來不考;考試從來沒考過:“為什么說,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因為這是個原理。另外,還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也是理解的底線,是不需要再理解下去的,是別的更大的概念的基礎。例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概念,有人稱這個概念是政治經濟學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講:要清晰的解釋這個概念很困難。而我們,只需要把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本身是很抽象的)當作一個很具體、很現實、生活中隨時都能看到的東西就OK了(這一步靠心理暗示)。當有人問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什么”的時候,你能夠理所當然的回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嘛”,那么,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是我對理科同學學習政治的一些建議,有不妥的地方請大家指正,希望最終能給理科同學學習政治帶來較大的幫助。理科是一個階梯式的學習,基礎是很重要的,它不像文科那樣可以靠記憶,理科記憶的只是公式和定理。理科簡單的來說就是一本書+一本習題+一本草稿=理科學習。做了題不會看書,基本原理都源于書本,書是不可以丟的,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鞏固,但是對于高考的學生來說復習資料最好是一整套的,好多題是重復的,高考的內容很多,只要確保每個題包含的知識點和考點就可以了。

熱心網友

多做題+多思考

熱心網友

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