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復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熱心網友
老子重述:“一個有能力的人:對父母,盡心盡責盡孝道;對君主盡心盡力的幫助他鞏固政權;與朋友交往,說到做到守承諾重信譽。雖然說了并沒有做到,所以我必須努力學習。”老子說:“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別人怎么信你;學識淵博而不固執。才會得到長輩的信任。交的朋友的知識還不如自己不如不交。錯了,必須要馬上改正。”老子說:“父親在時,兒子就學習父親的品德,父親去逝了,兒子就謹記父親的教誨;三年內沒有違背父親的品行和教誨,可以稱為孝子。”
熱心網友
分類不正確 呵呵是古文文學
熱心網友
孔子又說:“賢者做事都表現的出他們是賢者:孝敬父母,能夠竭盡他的能力;侍奉君王,能夠全身心的做;和朋友的交往,說話有信用。即使他沒學習過一天,我卻肯定說他已經學過了。”孔子說:“一個人若不自重,那么他就沒有威信。………………”孔子說:“父母健在時,要看人的志氣;父母去世了,要觀察人的行為;三年都沒有違背孝敬父母之道,那么這個人才稱的上是孝子。”(第二句還真翻不上來了,我的翻譯大多數是屬于意譯,有些地方可能不太正確啊,還有,“三年”我雖然就翻譯為三年,但還有可能是“多年”的意思,我也不敢肯定,因為古人父母去世后,其子女有守墓三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