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卻那么善良,那么天真總是被那些老奸巨猾的人欺伏,很氣又不知如何去討回公道
熱心網友
一、"老奸巨滑"這個很流行的成語,在我國至少使用了近千年。查《成語辭典》,"老奸巨滑"這個條目,其中引證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老年人中奸猾的不少。老年人有豐富的閱歷,奸猾的水平比較高,這個看法是不無根據的。不過如果把話只說到這里是不夠的。奸猾并不是老年人所特有,中年人、甚至早熟的青年人中,就有人已精于此道了。即以《三國》中的人物來說,曹操三十多歲就夠奸猾了,而他死的時候才剛過六十。"老奸巨猾"的人大都在比較年輕時就已奸猾,在這以后不斷進步,年老了才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人不是老了才開始奸猾,更不是老了讀了《三國》才變奸猾。 這是年齡和奸猾之間的關系的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大多數老年人并不奸猾,"老天真"可真不少。看來一個人能否在奸猾方面取得成就,各人有各人的原因。原因可能不止一個,身體中如缺少某種基因會使他與奸猾格格不入,活到七十、八十未能入奸猾之門,白丁一個。這樣的人在與奸猾的人打交道時,往往吃虧,真難以避免。 二、學會奸滑的途徑不限于讀書。奸滑--也許稱"權術"更為合適--是我們可以自傲的國粹。既是國粹,也就存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除書本之外,還有許多口頭傳授。有些人又有"家學淵源"。而且腦瓜子特別靈的人,還能無師自通。"讀書"可以列為學習玩弄權術的一個途徑,但決不只有《三國》一部。二十四史、諸子百家、稗官野史,都不乏這方面的教材。儒家、道家、兵家典籍都有豐富的內容。近讀《韓非》,深感這位韓公子所提倡的手段之狠辣,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也可因而更加明了當年提出"評法批儒"的意義所在。 三、對奸猾或權術之道,善于玩弄它的人們之間在水平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強者之中還有強者。《資治通鑒》里講到唐朝的李林甫時,說李"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甜言啖人,而陰中傷之……雖老奸巨猾,無能逃于其術者"。文中的"老奸巨猾",是作為對李林甫這樣的人的防衛手段來看待的。這段話告訴我們,要能逃出用甜言蜜語來給人吃的李林甫設置的圈套,要有比一般的"老奸巨滑"更高一點的奸猾水平才行。(有一部成語辭典,在引用《資治通鑒》的那句話時,在引文中的刪節號之后,漏了一個"雖"字,這就把李林甫歸入一般的老奸巨猾者之中了)好在世上李林甫那樣的高手不會多,誰碰到了誰活該倒霉。不過玩弄權術的人不少,是很容易碰到的。 自己不奸猾,不等于不需要懂得世上還有奸猾之人。自己不用,并非可以不知。一個人對玩弄權術這一套如果毫無知識,一竅不通,他就是一個傻乎乎的迂腐之人。只有多少懂得一些,對某些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才能看得比較清楚。如果《三國》這部書的確可以起到使一個人多一點心眼,增強他在那些玩弄權術之人面前的防衛能力,讀之不會有害,反而有益。 。
熱心網友
利益的驅使!
熱心網友
人的經歷決定了人的智慧,所謂老奸巨猾實際上是社會經驗豐富。處理世事比較圓滑。
熱心網友
相輔相成,相克相生.事物原本就是在矛盾中運行.沒有奸猾,哪顯善良?沒有善良,奸猾不奸.東方道德觀認為,人本善,習相近,性相遠;西方道德觀認為,人本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本善也罷,本惡也罷,道理一樣,均可互化.關鍵如樓上野菜君所言,是后天的環境使然.
熱心網友
個人認為: 根個人思想和環境有關 。“老奸巨猾”為什么這么說那?我覺得是人經歷的事多了,不自然的就會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在他沒“老”之前可能也是你說的那個好人。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老人都是壞人,我前面強調了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 所以正如天河說的最好是增加自己的防范之心
熱心網友
最根本的是人死觀方面的巨大差異。老奸巨滑的人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算計別人;善良的人則每天只想著如何能夠幫助他人;但如果缺乏了足夠的防人之心,就容易受到欺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