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生平

熱心網友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和核彈政治的瓜葛是眾所周知的:他簽署了那封著名的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信,說服美國認真考慮他的想法,并且他在戰后從事阻止核戰爭的各項努力。但是,這些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家被拖入政界的孤立行動。事實上,愛因斯坦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躊躇于政治和方程之間。"  愛因斯坦最早從事政治活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他在柏林當教授。由于目睹草菅人命而不勝厭惡,他卷入了反戰示威。他擁護國內反抗以及公開鼓勵人民拒絕征兵,因而不討他的同事們喜歡。后來,在戰時他又致力于調解和改善國際關系。這也不得人心,而且他的政治態度很快使他難以訪問美國,甚至連講學都有困難。  愛因斯坦第二個偉大的事業是猶太復國主義。雖然他在血統上是猶太人,但他拒絕《圣經》上關于上帝的說法。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他越發看清反猶主義,這導致他逐漸和猶太團體相認同,而后成為一個直言不諱的猶太復國主義的擁護者。再度不受歡迎也未能阻止他發表自己的主張。他的理論一發表就受到攻擊,甚至成立了一個反愛因斯坦的組織。有一個人被定罪為教唆他人去謀殺愛因斯坦(只罰了6美金)。但愛因斯坦是冷靜的:當一本書以題為《100個反愛因斯坦的作家》出版時,他反駁道:"如果真是我錯了的話,那么一個人反對我就足夠了!"  1933年,希特勒上臺了,愛因斯坦正在美國,他宣布不再回德國。后來納粹義勇軍抄查了他的房子,并沒收了他的銀行賬號。一家柏林報紙的頭條寫道:"來自愛因斯坦的好消息--他不回來了。"面對著納粹的威脅,愛因斯坦放棄了和平主義,終于憂慮到德國科學家會制造核彈,因而建議美國應該發展自己的核彈。但是,即使在第一枚原子彈爆炸之前,他就曾經公開警告過核戰爭的危險,并提議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  貫穿愛因斯坦一生,他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只說服了很少的朋友。然而,他對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口頭支持在1952年被及時承認,其時他被推薦為以色列的總統。但他謝絕了。他說他認為自己在政治上太天真。可是,也許其真正的原因卻并非如此,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而言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一個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熱心網友

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的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后即失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兩年后任德國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1933年10月定居美國。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并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并于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