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通常我們所說的“臺風”實際上和所稱謂的“颶風”都屬于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在北半球,國際日界變更線以東到格林威治子午線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氣旋稱之為“颶風”,而在國際日界變更線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之為“臺風”。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則被稱作“颶風”。比如,美國人就把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為“颶風”;而人們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臺風”。比如,我們就把西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為“臺風”。颶風命名的由來 一、原由多年的實踐表明,給颶風起一個簡短的、有特色的名字,在實際應用(比如書寫以及語言交流)中,要比以前用其經緯度來代表颶風要快且不容易出錯。給不同的颶風起一個不同的、有特色的、簡短的名字,對那些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站點、分機場、沿海基準站以及海上船只之間互通關于颶風的詳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當有兩個或者更多的颶風同時產生時,用名字來代表颶風也同樣大大地減少了不必要的混淆。例如,有一個颶風正在緩慢的向墨西哥灣方向移動,而同時也可能有另一個颶風正沿著大西洋沿岸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著。在過去,廣播電臺在做有關風暴信息的播音時,經常將遠在幾百公里以外的定位完全不同的颶風和眼前的颶風混淆,并且錯拿來發布警告消息。 因此給颶風起一個有人情味的、簡單容易記憶的名字,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二、不同的階段自從“圣嬰日”那天有颶風出現以后,幾百年來,在西印度群島區域產生的颶風都會被命名。Ivan R。 Tannehill在他的“颶風”一書中提到颶風很早以前在西印度群島是以圣人的名字來命名的。例如,“颶風Santa Ana”,在1825年7月26日,猛烈襲擊了波多黎各。還有“San Felipe”(第一個)和“San Felipe”(第二個),他們分別于1876年和1928年的9月13日這天襲擊了波多黎各地區。 Tannehill還提到了澳大利亞氣象學家、和藹可親的Wragge,他在19世紀末之前,就開始用婦女的名字給熱帶風暴命名了。另外一個較早的利用婦女的名字來給熱帶風暴命名的例子是1941年在George R。 Stewart的小說“風暴”中出現的,這個小說最初是被一個沒有名氣的出版機構出版的,后來被Walt Disney拍成了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種命名方式在預報員中,尤其是在空軍以及海軍的氣象學者中得到廣泛地應用。1953年,由于新的國際通用語音字母表的引入,美國放棄了用舊的語音字母表中的字母(Able, Baker, Charlie)來給颶風命名的方式,從那一年開始,美國氣象局就開始用婦女的名字給颶風命名了。 1978年東北太平洋上的颶風名單中開始既包括有男子的名字也包括有女子的名字,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太平洋上產生的颶風只用婦女的名字來命名的時代就宣告結束了。1979年,男、女名字也開始共同用來給大西洋和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命名。。
熱心網友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氣象學上,臺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 南中國海)洋面上發生,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達到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熱帶氣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生,達到同樣強度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 根據國際氣象組織規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五級。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臺風,美國軍方在關島上設置的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戰時習慣給各臺風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后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臺風的命名改由國際氣象組織中的臺風委員會負責。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臺風的名字,由臺風委員會的14個成員(中國、朝鮮、韓國、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個名字,分為5組列表。 實際命名的工作則交由區內的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每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字,并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后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風暴(當其達到強熱帶風暴強度時,稱為第12號強熱帶風暴;當其達到臺風強度時,稱為第12號臺風),英文名為KROVANH,中文名為“科羅旺”;0313即2003年第13號熱帶氣暴,英文名為DUJUAN,中文名為“杜鵑”。臺風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國氣象局與香港和澳門的氣象部門協商后確定。參考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