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毛囊炎一年多了,位于頸部,腦后的頭發里也有。嘗試過一些治療方法,也打過青霉素、環丙沙星等消炎藥,也口服過很多藥,如羅紅霉素、先鋒等,可是效果不明顯,始終沒有根治,其中有一段時間有所好轉,可沒過多久又嚴重了,有兩處很大,直徑約5cm左右,而且化膿了,很疼。我看過醫生了,不過他們提出的治療方法效果都不太好,所以想請大家幫幫忙。謝謝!
熱心網友
毛囊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亞急性或慢與化膿性的毛囊和毛囊周圍炎癥。一般皮膚不清潔、搔抓或肌體抵抗力降低時均可誘發。 毛囊炎初發時常為散在性,形狀如同米粒大小,呈鮮紅色或深紅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貫穿毛發,周緣有炎性紅暈,隨后迅速變成膿包,但不互相融合。膿包破裂或拔去其中毛發時可排出少量膿液和血漿,但局部炎癥逐漸消退后不留疤痕。毛囊炎好發於頭部,而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由於毛囊炎的發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現的形式也各異,如生在頭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現米粒至指甲大的脫發斑,而且患處不再生發,這通常稱為禿發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貫通而融合成片,稱為穿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發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頭狀硬結,稱為乳頭狀毛囊炎或枕部硬結性毛囊炎。 毛囊炎初發時大都成批出現,每一個損害歷時5~7天可以吸收痊愈,然而新的損害不斷發生,故病程往往綿延數周至數月,有的甚至更久。癥狀時輕時重,反覆不愈。瘙癢的程度也不一,有時伴有微痛。檢查時患處附近淋巴結腫大,病變嚴重時可伴有發熱。 治療毛囊炎首先要講究皮膚的清潔衛生,同時要避免搔抓等刺激。特別是頭部,由於毛發多、皮脂腺和汗腺較豐富,排泄物也多,所以更應該保持清潔衛生。患者平時要盡量少食刺激性食物、動物性脂肪,并保持每天通便。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應該及時進行治療,這樣可以防止誘發毛囊炎。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全身療法:在皮損廣泛而有明顯膿頭時,應給廣譜抗生素治療。如有條件可送膿液培養,并作藥敏試驗,這樣對選擇更有效的藥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免疫療法:慢性反覆發作的患者,可用癤病菌苗注射,每周皮下注射一次,開始劑量為0。5毫升,第二次為1毫升,第三次為1。5毫升,以后每次為2毫升。一般注射后無不良反應,如有發熱等不適,不要再增加劑量,必要時可減量或停用。3、局部療法:皮損發作時局部忌用水洗,避免搔抓,皮損部位應將毛發剪短,局部可搽殺菌、止癢的藥物如發水等。伴有滲液的患者可用0。1%利凡諾溶液濕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鐘,炎癥緩解后可以用2%氯霉素乳劑、0。5%新霉素軟膏以及3%碘酊外搽。 。
熱心網友
人體表面,除了掌跖和一些粘膜周圍的皮膚外,其它皮膚都有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毛,在每一根毛的皮內部分都有一個毛囊。如果毛囊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表面出現紅色丘疹、膿皰就叫毛囊炎。 毛囊炎成年人多見。好發于頭部、頸項部、臀部和外陰部等。自覺輕度癢痛,一般沒有全身癥狀。皮疹初起時為針頭大紅色毛囊性丘疹,逐漸變成粟粒大膿皰,中心有毛發貫穿,周圍有炎性紅暈。膿皰大多分批出現,互不融合。膿皰破潰后,排出少量膿血,結成黃痂,痂脫即愈,不留疤痕,但易復發。 小小的毛囊炎,好像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如果你從此掉以輕心,那就錯了。毛囊炎可反復發作形成慢性毛囊炎;發生于頭皮可引起永久性脫發;發生于項部者,皮損呈乳頭狀增生或成瘢痕硬節,不易治愈;毛囊炎向深部發展,可引起毛囊周圍炎,稱為癤,多發且反復發作的癤稱為癤病,嚴重者可有淋巴結腫大、發熱、頭痛,甚至引起膿毒血癥或敗血癥;如果擠壓位于鼻、口唇部位的癤腫,可使病菌經血行進入顱內,引起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或腦膿腫,可導致死亡。 毛囊炎的防治,主要是注意皮膚清潔,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傷,積極治療瘙癢性皮膚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局部治療以殺菌、消炎、干燥為原則,外用抗菌素軟膏,酌情選用物理治療;全身治療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療】(一)局部治療 以消炎、殺菌、干燥為原則,可剪去毛發后外搽含抗生素的酊劑、2。5%碘酊或5%白降汞、10%魚石脂軟膏或百多邦軟膏或1%新霉素或利福平軟膏等。(二)全身治療 1.保持清潔衛生,避免搔抓、摩擦。復發性毛囊炎患者應注意有無糖尿病、貧血或全身疾病,若有應予以相應治療。患者應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飲食。 2.根據病情輕重適當選用磺胺類藥物如復方新諾明或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慶大霉素、先鋒霉素及卡那霉素等。 3.對頑固性反復發作的毛囊炎,可注射丙種球蛋白,亦可注射自家菌苗或多價葡萄球菌菌苗。有人提倡采用注射多價葡萄球菌菌苗來治療復發性毛囊炎,理由是雖然注射自家菌苗有一定療效,但需要一定條件,費時費力,而多價金葡菌菌苗對于各種皮膚金葡菌有相對特異性且療效較好,可成批制備,無明顯副作用。具體方法:在上臂三角肌處皮下注射菌苗,第一次0。5ml,以后每次1ml,每周注射1次,5次為一療程,有效后連續注射2~3個療程。注射后局部可能有輕度紅腫反應。若紅腫顯著,則應減少注射量,并緩慢遞增。(三)物理療法 可選用紫外線、超短波等,早期應用,效果較佳。(四)中醫藥治療 中醫稱本病為"發際瘡"。認為系體內蘊積濕熱,外受風、毒之邪引起。常分兩種證型論治。 ①熱毒證:頸項發際多發紅疹,有小膿頭,疼痛明顯,舌紅,苔黃。治宜清熱解毒、祛風勝濕。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防風通圣散加減。 ②氣虛邪實證:素體虛弱,面色眈白,瘡色淡紅,間有膿頭,疼痛不著,反復發作;或見小瘡硬結,瘡色暗紅,舌質黯有瘀斑。治宜益氣解毒,兼以活血通絡。可用黃芪15g、黨參10g、當歸10g、天麥冬各10g、地丁30g、野菊花10g、赤芍10g、桃仁10g、忍冬藤15g、皂刺10g。也可服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合小敗毒膏。 外治法: ①金黃散適量,植物油調敷。 ②隔蒜灸療法:將蒜切成約0。2cm厚的薄片,鋪于患處,蒜片上置艾柱,可連灸10柱,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③刺血加點刺拔罐療法:取委中穴,用毫針點刺出血;患處化膿瘡口周圍先用毫針點刺,再撥火罐,每隔2~3天治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