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資料,圖片,塔的形狀
熱心網友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