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業求解:香港、澳門與臺灣問題,分別是怎樣形成的?
熱心網友
問題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強憑借其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強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香港才被分割出去。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現時面積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東側,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素有“東方之珠”的美稱。1840年英國發動侵華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領香港島。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永久割讓了香港島。1856年,英國蓄意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并于1860年10月24日迫使清政府締結中英《北京條約》,將位于香港島對岸、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領土(包括西南的島嶼昂船洲),永久割讓給英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英國借機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島嶼,租期為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些新租借地總面積約為975平方公里,約占香港總面積的92%,后被統稱“新界”。中國人民一直反對上述三個不等條約。以上就是香港問題的由來。2。澳門問題大約在1513年(明正德八年)一些葡萄牙商人已航至廣東海岸,但被禁止登陸。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8月15日,葡屬馬六甲總督派遣啡瑙·安拉德和托馬斯·佩雷斯,率船4艘航至屯門島,并強行闖入內河駛至廣州懷遠驛。后啡瑙·安拉德率船退泊屯門,圖謀長期占據,1521年明政府派兵將其逐出屯門。次年,米爾丁·甫思多米兒糾集300余名葡人進犯新會西草灣,被當地守軍擊潰。在廣東碰壁后,葡萄牙殖民者大批轉向福建和浙江沿海。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政府出兵將葡人逐出閩浙沿海。 葡萄牙殖民者被逐出閩浙后,又轉回廣東,并逐步竊據了澳門。澳門自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被指定為與東南亞國家互市的地點后,很快成為廣東沿海貿易的集散地。葡人重返廣東后,即混跡于南洋各國商人中間,非法在澳門從事貿易活動,通過向明朝官吏行賄,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的便利。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人以貨物被風浪打濕為由,要求暫借澳門海灘晾曬貨物,“海道副使汪柏賄許之”,遂搭蓬暫住,賴著不走。可這一“暫住”就是446年。 初時葡人只占有澳門海灘,在受賄官員的姑息下,葡人得寸進尺,逐漸用磚瓦建筑固定房屋居住,數年之間,聚落成村。起初,廣東官吏曾商討驅逐這批不速之客,但葡萄牙船商除繳納船稅外,每年還賄賂地方長官500兩白銀,以鞏固在澳門的地位。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駐守拓林澳的廣東水兵發動兵變,葡萄牙人出兵幫助明朝政府平定了兵變。次年,他們恃功派人赴廣州,以“蒲麗都家”國名義要求通商,被明政府拒絕。1572年,葡商在繳稅之際,又按例賄賂5O0兩白銀給地方官吏,碰巧當時有其他中國官吏在場,葡商通事于是說那是付給中國政府的年度地租。受賄官員也稱所收地租將上繳國庫。從此賄賂變成地租,從明代1572年一直繳到清代1849年為止。1574年,明朝政府為了控制“澳夷”,在澳門島上沿葡人居住社區外圍修筑了一道城墻,中間留一道關閘設官兵把守,要“讓葡夷仰我濡沫”、“平時坐而困之,使不易久居”、“倘有暴亂則可關閉關閘,扼其咽喉,斷絕糧食供應”。然而明朝政府這一隔離政策,反而讓入據澳門的“澳夷”合法化。而如果居澳葡人內部發生爭執,明朝政府也懶得介入,而讓葡人社區自已產生的法官依照其習俗及法律審理。 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人見英國攫取了香港,在澳門建立殖民統治權的野心膨脹,于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無理要求清政府豁免澳門租金,遭到拒絕。1845年,葡萄牙女王片面宣布澳門為葡萄牙殖民地自由港。l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3月11日,澳督亞馬騮率領葡萄牙士兵襲擊澳門海關,砍倒海關大樓前飄揚著中國旗幟的旗桿,搗毀立于議事亭內已有100年歷史的中、葡文中國法律石碑,“釘閉關門,驅逐丁役”,非法封閉中國海關辦事處,驅逐清政府派駐澳門的官吏和海關人員,并擅自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51年,葡人攻占仔島。1864年,攻占路環島。1874年,強拆逾300年歷史的關閘。1883年占領澳門半島,基本上形成了澳門現有的地理區域。 但是這種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殖民統治極不鞏固,葡人千方百計要同清政府簽訂條約,從而在法律上確定對澳門的殖民占領。l886年5月19日,清政府派上海道邵友濂和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前往香港談判有關港澳間征稅和緝私問題。赫德與英國、葡萄牙合謀,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葡條約》,迫使中國正式承認葡萄牙占領澳門的現實。葡萄牙獲得了對澳門的永租權,但仍然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規定未經中國方面同意,葡萄牙不能把澳門轉讓給其他國家。中國同意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但聲明界址未劃定,有待兩國政府派員會勘后,再訂定界址專約。條約于1888年4月由李鴻章與葡萄牙使臣互換后正式生效。至于界址后來雙方曾多次會商都無結果,葡國甚至曾提交海牙法庭請求公斷,后因葡萄牙國內革命遂止。 1928年4月,《中葡條約》期滿,當時國民黨政府通知葡萄牙駐華公使,聲明清政府簽訂的《中葡條約》失效,又于同年12月19日與葡萄牙另訂了《中葡友好通商條約》。但國民黨政府當時沒有收回澳門的決心,這項條約僅對關稅細則、商業事務等事項重新做了規定,對葡萄牙對澳門是否繼續擁有“永駐管理權”則只字未提。新約簽訂后,葡萄牙對澳門的占領及管理現狀沒有根本改變。 1955年,葡萄牙宣布澳門為葡萄牙“海外省”。 1974年,葡萄牙國內發生“四·二五革命”,新政府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取消澳門“海外省”的地位。 1987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澳門的經濟 澳門全地區總面積為2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05萬人,面積只有香港的2%,人口只有香港的7%,但其經濟地位和發展成就卻遠遠超出其自然條件的局限。根據聯合國的有關統計,1997年澳門人均產值17498美元,在亞洲居第5位,被世界銀行列為全世界46個高收入國家(地區)之列。澳門經濟屬于微型經濟體系,經濟規模有限,主要依賴外部市場。澳門經濟體系以旅游博彩業、出口加工業、建筑地產業、金融服務業四大行業為支柱。旅游博彩業是澳門四大經濟支柱的龍頭,1996年澳門博彩業收益159億,占本地生產總值的40%,博彩稅收入占澳門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 澳門本地市場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生活與生產對祖國內地依賴程度較大。從原材料到糧油食品,包括90%以上的鮮活食品都需從鄰近地區進口。較為廉價的生產原材料及機械設備等大多來自香港、臺北和內地,高價產品則大多來自日本及歐洲。日常所需的各類鮮活商品主要是從內地進口。澳門居民每天要消費生豬400多頭,活雞7000—8000只,活魚8—9噸,蔬菜70—80噸,這些鮮活商品每天都從內地用貨車運抵澳門。 自80年代初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澳門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如制衣、玩具、皮革等行業紛紛向大陸轉移。之后,澳門的飲食、房地產、娛樂、度假、酒店等也逐漸涉足大陸,甚至金融業也看好大陸市場。據統計,截止1998年底,澳門在內地的投資項目達6000余個,累計協議金額超過90億美元,實際利用資金30多億美元。目前,中資已成為澳門的第一大外來資本。澳門的金融保險業中,中資的業務量約占五成;進出口貿易約占三成;旅游酒店業約占五成;建筑地產業約占五成。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機構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第一任行政長官為何厚鏵。今年4月23日,第一屆澳門特區政府推選委員會舉行大會,會上經投票選出何厚鏵、區宗杰為行政長官候選人,5月15日,何厚鏵以163票當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得票率約82%。5月20日,朱基簽署國務院令,任命何厚鏵為澳門特區首任行政長官。 澳門特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是澳門特區的行政機關,其首長是行政長官。1999年8月11日,根據何厚鏵的提名,國務院任命了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7名主要官員,他們是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保安司司長張國華、社會文化司司長崔安世、運輸公務司司長歐文龍、廉政公署廉政專員張裕、審計署署長蔡美莉。9月17日,行政長官辦公室公布了初步擬定的特區政府架構的職能劃分。9月25日,何厚鏵宣布委任10名人士組成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行政會。至此,特區政府行政架構基本組建完成。 澳門特區立法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澳門特區的立法機關。依照全國人大的決定,特區第一屆立法會由23人組成,包括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8人,間接選舉產生的議員8人,行政長官委任的議員7人。原澳門最后一屆立法會中的選任議員如果符合條件,經澳門特區籌委會確認資格后,即可成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現已全部產生。10月12日,澳門特區首屆立法會召開首次會議,選舉曹其真、劉焯華為立法會正、副主席。 澳門特區司法機關: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包括法院和檢察院。7月28日,何厚鏵宣布委任岑浩輝等7人組成推薦各級法院法官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推薦,10月7日,何厚鏵宣布任命特區各級法院24名法官,包括3名終審法院法官,2名行政法院法官。岑浩輝被任命為特區終審法院院長。8月11日,根據何厚鏵的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何超明為特區檢察院檢察長。10月29日,何厚鏵宣布特區檢察院23名檢察官名單。至此,澳門的司法機構組建完成。 問題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的產生與發展,與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臺灣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如何?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立場與主張是什么?先讓我們一起追尋歷史的回憶。1、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中對臺灣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2、公元3世紀和7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萬余人去臺。3、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駐守澎湖,將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4、元朝政府在澎湖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巡檢司”。 5、明朝政府于16世紀中后期,恢復了一度廢止的“巡檢司”。6、1662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在臺灣設“承天府”。7、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 8、1727年(清雍正五年), 定“臺灣”為官方統一的名稱。 9、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劃臺灣為單一行省,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10、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在日本威迫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11、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2、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民黨集團的一部分軍政人員退據臺灣。他們在當時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臺灣海峽兩岸隔絕的狀態。13、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臺灣。 14、1954年12月,美國又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將中國的臺灣省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15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稱:“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16、1978年12月,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御條約》以及從臺灣撤軍。中美兩國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建交不過三個月,美國國會竟通過了所謂《與臺灣關系法》。 美國政府根據這個關系法,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17、為解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中美兩國政府通過談判,于1982年8月17日達成協議,發表了有關中美關系的第三個聯合公報,簡稱“八·一七公報”。然而,十多年來美國政府不但沒有認真執行公報的規定,而且不斷發生違反公報的行為,1992年9月,美國政府甚至決定向臺灣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戰斗機,美國政府的這一行動,給中美關系的發展和臺灣問題的解決增加了新的障礙和阻力。 18、近年來,臺灣島內“臺獨”活動日漸囂張,給兩岸關系的發展和國家和平統一投下了陰影。“臺獨”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和國際背景,極少數“臺獨”分子鼓吹“獨立”,甚至投靠外國,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違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嚴重關注這一事態的發展,對任何制造“臺灣獨立”的行徑絕不會坐視不理。(中臺辦、國臺辦發表了5·17聲明)。
熱心網友
香港、澳門與臺灣問題,分別是怎樣形成的?也和錢有關當年英夷因窮困而來中國求做非法生意不果被廣東的林先生沒收其非法財物后伙同各國窮人到中國來搶劫更殺人越貨、為錢而無所不為中國有見給此、故許特窮困戶英夷及葡夷二戶在香港、澳門經商以息其窮困又特賜皇恩、可租借99年相信可以助它們脫窮致富到期后交還中國此為香港、澳門問題……君不見它們不是都富起來了嗎而臺灣問題是當年在中國的富戶們一聽說國家要實行“共產”誤解為“共我之財產均分”而遠走臺灣而照目前的情況看大陸的錢還要比臺灣的富戶們多很多相信很快就又回來歸家賺錢的了
熱心網友
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是歷史上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分別屬于中國與英國之間、中國與葡萄牙之間的問題;臺灣問題是國內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
熱心網友
香港和澳門都是由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造成的至于臺灣,是由蔣介石一手造成的國家分裂
熱心網友
誰出的這種問題?好奇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