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劉禹錫寫過一首《昏鏡詞》詩。詩的小引說:一位制鏡的工匠在店鋪里擺了十面銅鏡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問:為什么鏡的昏明如此懸殊?工匠解釋說: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鏡子都磨制得一樣光亮,問題是買鏡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歡昏鏡而不喜歡明鏡,因為清晰光亮的鏡子能照見無論多么細小的瑕疵,絕大多數人用這樣的鏡子會感到不自在。  劉禹錫所說的鏡似乎不是單指用來照臉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單個的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離不開“鏡”;“鏡”也無處不在,有明鏡,有昏鏡。  制鏡、售鏡自有目的;賣鏡、用鏡大有講究。請就“買鏡”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注意]①所有內容必須在話題的范圍之內。試題引用的材料在文章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襲。為唯一的一面明鏡喝彩溺于染缸一樣的社會,大多起初如白坯的靈魂似乎已經喪失對于種種生活法則操縱蹂躪的抵抗能力。因而在面對整冠清衣的頭等大事上,“十鏡九昏”局面的出現,盡管讓人覺得無奈,卻有時不得不接受。可我們還是要為那唯一的一面明鏡喝彩!?i?i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白雪,合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賢哲們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莊子寧愿曳尾于涂中,持桿不顧來訪的楚國大夫,槁項黃馘又何妨——因而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在那墨色深夜中,唯一一棵留得固守月亮的樹方始你我愴然止步,涕濕前襟。可是面對“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的質問,屈原只是留下《懷沙》,便懷石投江。《史記》有曰:“自屈原沉汨羅江百后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歷朝歷代,多少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骨鯁之臣臨湘水而扼腕,為屈子嗟嘆長嘯者又豈只賈誼?可是陶潛甘心采菊東籬下,遁入山林閑聽犬吠雞鳴,倚觀遠村墟煙——方才在他終老之時為自己留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的樸素的評價也了無遺憾。“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境界幾多感人。人心不古,我們無法期待太多;圣人難尋,我們只能擁有一面明鏡。先哲們或遭受冷言冷語,或背著國恨家仇,然而他們毅然將這明鏡傳之后輩,后繼之士也依然有無數愿為傳承這面寶鏡而前仆后繼,殞身不恤的,這是為什么?——因為只有這唯一的一面明鏡能夠代表在烈火中灼燒不化、在鋼鐵中鑄就不屈的中國的精神:這種置身于渣滓卻巋然不倒的精神;堅守于自己信念寧可違背眾生步伐的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是激進的,也可以是冷靜的,可以是溢于言表的,也可深藏于內心。而最重要的是,這面鏡子雖然脆弱,即使在沒有支柱的情況下它竟也能被一雙雙顫顫微微的手戰戰兢兢傳遞,在這數千年的變幻中,它依然一塵不染,且愈見清亮。明鏡依然在歲月的長河中旅行,太史公忍辱負重,史家絕唱亙古不衰;睢園綠竹不再,《蘭亭集序》長存;內奸外賊無法動搖岳鵬舉“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復國之心;明成祖的功業遮蓋不了被他誅了十族的方孝孺帶著血淚的忠耿;國民黨特務的槍口打得倒李公樸、聞一多,卻無法阻擋更多帶著滿腔仇恨躍起來的錚錚鐵骨;巴金溘然長逝,講真話的時代還在繼續……為那唯一的一面明鏡喝彩,也為脆弱亦堅強的中國精神喝彩!

熱心網友

我不想給你打分,我還是給你點建議吧.你如果這樣寫作文,并且你的字也寫的漂亮的話,我認為可以拿高一點的分.你的不足是我看完了,就象在聽人喊口號似的,沒留下印象.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講故事,建議你多看看小說類的書和雜志.寫點記敘文.10年前我的老師對我說:如果你不想把字練好,那就練文.舉個例子,也就是說你給不同的人,都將一個小故事分10遍講給他們聽,而且他們還久聽不厭的話,你的作文也可以啦.

熱心網友

46,中上水平,但缺乏創新的觀點!

熱心網友

作者的思路開闊,古往今來的先哲賢人事跡被信手拈來,例證的力度得以大大加強。尤為可貴的是,本文的事例不是簡單的羅列堆砌,而是有一條線索(中國精神)貫穿其中,使全文得如珠鏈般熠熠生輝。感覺不足的是,全文尚缺少“今日‘明鏡’何所用”部分,不免讓人感覺作者一心在贊頌前人,而缺乏面向未來之眼光。盡管如此,本文仍屬一類文之列,可判50分以上。

熱心網友

文章確實有點點偏,但很有文采,這是值得鼓勵的,但寫文章思路一定要正要寬,這樣才能的高分懂么,繼續努力。73(80滿分)下面告訴你如何寫好文章,一定要重視阿

熱心網友

45

熱心網友

有寫偏題啊,語言流暢,事例豐富。如果給高考分,我給你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