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陸軍的發展都進入了一個非常時期,空、海軍力量的作用日益提升,大陸軍觀念已經非常過時。就我軍來講也存在這個問題。

熱心網友

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是中國軍隊在新世紀最現實、最緊迫、最重大的歷史性任務。陸軍在這一變革浪潮中,應正確選擇發展道路,加速自身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的一系列局部戰爭,可以看出一種趨勢:陸戰場上大量使用直升機,以超低空優勢,實施快速制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幾乎每一場有影響的地面作戰都有陸航的身影。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越戰,美軍首次運用陸航實施“蛙跳”戰術;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軍嘗試編組空中指揮直升機;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英軍實施機降作戰;1983年的美軍入侵格林納達,創造性地運用直升機進行垂直登陸。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直升機逐步向全程使用、綜合運用方向發展。使用時機上,自地面作戰開始到戰爭結束,堅持全程使用。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101空中突擊師使用直升機進行戰役機動,在100小時內將4000余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向前推進300公里,在距巴格達240公里和巴士拉以北地區實施機降,完成對伊軍的迂回包圍。2001年阿富汗戰爭,美軍首先派出EH-60電子戰直升機參加奪取制電磁權,再派出武裝直升機執行低空攻擊任務,爾后用運輸直升機協同特種部隊進行近距離高效率的機動襲擊,完成了對“塔利班”政權的決定性打擊。 2003年伊拉克戰爭更為典型,美英聯軍廣泛使用陸軍航空兵。在美軍參戰的地面部隊中,幾乎都編有陸航部(分)隊,直升機數量比固定翼飛機多出50%%。一方面,直升機為地面部隊提供實時的情報與火力支援,使地面部隊在5天內向巴格達機動500公里;另一方面,在伊軍側后快速機降完成對伊軍的分割包圍,加速了戰役進程;同時,戰斗中直升機曾多次垂直奪占核心建筑物,肢解伊防御體系,清剿殘余兵力,大大加快了作戰節奏。 透過戰爭煙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陸戰場的重心已向低空超低空位移,直升機已經由支援兵種發展成主戰兵種,由“配角”變為陸軍的“主角”。通過運用陸航實施廣泛靈活的空中快速機動,尋求和創造戰機,對敵人實施有效的綜合打擊,能夠迅速奪取主動和勝利。正因為這一發展需求,許多發達國家提出建設“飛行陸軍”,打造“空中機械化突擊部隊”的主張。 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是我軍建設和發展的長遠目標。現代乃至未來的局部戰爭,常常集戰略、戰役、戰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要求必須速戰速決;具有作戰對象、作戰地區的不確定性,要求軍隊建設必須著力打造多功能作戰能力。陸軍為適應未來聯合作戰,必須將信息、速度、火力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快速機動、立體攻防的多功能作戰能力,適應現代和未來陸戰場的新要求。陸軍航空兵不受江河湖海、山岳叢林等障礙限制,不需要專用機場,能夠適應全方位機動的動態化戰場需要,增強陸軍部署的靈活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時效性。 從外軍的經驗看,陸軍加強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十分注意在影響陸軍轉型、影響戰斗力生長、影響陸軍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力量上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確保陸軍整體作戰能力穩步提高。陸軍航空兵正是這一關鍵兵種,其主戰裝備直升機隨著復合材料、高端技術的發展,機動力、防護力、打擊力將越來越強,是陸軍其他兵種專業部隊無法比擬的。同時,直升機平時參加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緊急救援、航空探測、衛星回收等重要活動,可以軍民兼用,更能提高軍費的有效利用率。因此,陸軍航空兵可以擔當陸軍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翅膀”的歷史性重任。 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聯合作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陸軍航空兵集垂直起降、快速反應、兵力與火力機動等優點于一身,有效開發和利用100米以下作戰空間,直接參加地面突擊與空中突擊、空中機動、空中防護,是一種立體化地面作戰,能夠較好地解決當前陸軍與海、空等其他軍種發展不相匹配、機動能力不同步的矛盾,促進陸軍與諸軍兵種的一體化聯合。 由于地面部隊的機動受制于地形,作戰雙方為獲得有利戰勢,往往不惜代價搶占制高點,以奪取戰場主動權。陸航實施集群突擊、編隊空戰、機降搶點、電磁對抗、大規模空中機動和空中實時實地指揮等行動,使得陸軍的作戰空間擴展為多維一體,時時處處都有“制高點”,彌補了地面部隊的“先天不足”,也有效地促進了陸軍內部兵種部隊協同作戰的融合。許多國家都認為,未來的陸軍作戰對抗雙方誰失去“一樹高”的優勢,誰就失去了贏得勝利的主動權。。

熱心網友

同意.國軍必須改革.己勢在必行.寂認為尤以空和海為主.根據我國的地理及自身環境更要以發展誨軍為先.其理由為:中國的海域遼括同時與周邊諸多國家有爭端,同時今后國與國之間發生沖突最大因素之一就是資源因素.為了精兵我認為中國應走職業兵之道并希望繼續裁軍.早日實現強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