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跟信仰, 那個是實底呢?宗教是什么一回事情呢?如何定義呢? 教會.圣經.信仰.科學. 當有沖突時.該何者為重? 以例年來慣例. 又是以何者為重?
熱心網友
知識和信仰 : 哪個都不是實底。但有知識沒信仰,或者有信仰沒知識,或既無知識又無信仰,就更沒底。宗教 : 人類為滿足自身對生活方式的優(yōu)化的需要,提供生活主題彌補空虛,并滿足在人生的本質,人生的哲學,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終極和歸宿方面的渴求,面向人類復雜的組成提出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配套的個體乃至整體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其特色是“先驗主義的”,“神秘主義的”,“象征主義的”。教會 : 某種宗教的職業(yè)管理集團乃至下屬團隊,負責運轉該宗教系統,完成其宗教職能,并為該宗教的沿襲負責。任何宗教都有教會,盡管名目不同。圣經 : 某種宗教的教科書、宗教理論闡述和宗教實踐程序。這種文本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抽象性,但風格上往往又具有文學色彩,但其文學特點是寓言性的,帶有強烈的象征主義傾向的。通常風格簡約,但信息卻高度冗余。特別是,這種文本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需要重新詮釋才可以保值;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種族社會中,需要進行“本地化”詮釋才容易傳播。任何宗教都有圣經文本系統,盡管名目不同。信仰 : 人類的一種心理機能。對某種宗教、理論、人物、現象的一種內心認同感。盡管這種認同感的程度因人而異。如果這種認同感可以超越理性的束縛,這種程度就算是宗教層次的信仰了。科學 : 人類理性思維發(fā)端和助力。是人類認識環(huán)境、認識自身從而為改造環(huán)境迎合自身欲求的一套理論和實踐體系。其特點是“唯象的”、“實驗的”、“推理的”。當有沖突時,該以何者為重?看你是什么人,看你的價值觀是什么了。不可能有統一標準。以例年來的慣例,又是以何者為重?這個也因人而異,甚至因時因地,不能一概而論。對本人來說,例年好像還沒有慣例,但趨于成形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大概是:信仰和知識同樣重要。但信仰可以無條件,知識則必須篩選。暫時無用的知識盡量少攝取。但有時候出于好奇、欲望、環(huán)境熏染,也在不斷接受實際上可能無用的知識,所以要加強知識的“進出口管理”,提高無用知識進口的“關稅”。獲取知識主要有三個目的:為生存服務、為信仰服務、調劑生活。我想那些高尚的人還會多一個目的:為社會服務(即使不為生存)。。
熱心網友
我曾去過云南怒江州,那有回族,什麼肉都吃,我問他們?yōu)槭颤N,他們說不知教義我們都沒文化。可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傈僳,藏,怒,漢,是回族。當地藏族不信佛教信天主教我問他們?yōu)槭颤N,他們說早年有人到這里傳教我們就信奉了,我們也知道絕大多數藏族信佛教,可我們得圣經很容易,寫封信到香港幾天圣經就來了是藏文的還免費。更讓人生氣的是村里沒有藏文報紙我說為什麼不定?他們說年輕人連藏文也不認識國家規(guī)定不得向18歲以下人傳教所以老年人不能教他們藏文沒有教材那里五六十歲的人藏文水平相當高年齡越小越差。 沒有知識哪有信仰。 世界上這可能是最讓人生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