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讓每人寫篇關于師德方面的論文, 手邊沒有合適的素材,請大家幫一下忙。

熱心網友

論師德建設的誤區  進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實施科教興國宏偉戰略目標的需要,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師個人安身立命,獲得幸福人生的需要。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這種需要很大程度上似乎仍處于一種權威的外在強制的他律狀態,并沒有完全被教師個人所認同并內化為教師個人的思維、情感,意志,形成內部調控的自律機制。很多教師還只是憑借感性的、經驗性的、朦朧狀態的職業良心來盡自己的義務,并沒有用理性的、清晰狀態的、自覺的職業道德意識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調節師德實踐中的諸種關系,這就構成了師德建設的一個誤區,容易使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流于形式,難以取得良好的實效。本文試圖就此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探討,以求能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外在強制和內在需求的統一和諧發展有所貢獻。  誤區之一:在師德本質的認識方面:重社會層面的“習慣性道德”、輕個體層面的“內省性道德”  對師德本質的認識,離不開對道德本質的認識,涉及到“德”是什么的本質問題的思考。關于什么是“德”的問題是一個至今仍爭淪不休的斯芬克司之迷;中國人民大學羅國杰教授主編的倫理學中是這樣闡述的“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一種特殊的意識行為、行為準則和評價選撣等的價值體系,是凋節社會關系、發展個人品質和提高精神境界諸活動的動力。”北京大學的魏英敏教授在《新倫理學教程》中指出”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并依靠社會輿淪和良心指導的人格完善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規范體系。”   在上述兩種關于“德”的本質的揭示中,都涉及到了道德本質的兩個層面,或兩種因素、兩種視角。  一個是被黑格爾稱為人論,被杜威解釋為源于社會因素而形成的“習慣性道德”的社會層面,另一個是被黑格爾稱之為“德性”被杜威解釋為源于道德實踐者主體內心世界的“反省性”道德的“個體層面”。  屬于“人論”的“社會層面”的“德”,是調節道德實踐主體與外部世界即社會生活中諸多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價值和規范體系,而屬于“德性”的“個體層面”的“德”則是調節道德實體內部心理世界自我和他我、主我和客我,現實狀態的我和理想狀態的我等關系,幫助道德實踐主體不斷地調節心理內部的矛盾沖突,求得心理平衡、健康,并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培養美好、完善、健康人格,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提高精神境界渚活動的動力。但在現實的道德建設實踐中,道德教育所依托的宣傳媒體、機構及教育者,更多地是宣傳道德對于社會層面、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宣傳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峰”、“極點”,而忽略以致無視道德對于個體層面內心世界的平衡、調節、凈化乃至整合作用。表現在師德建設中,則是更多地研究和關注教師對于民族、對于國家、對職業、對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群體、對學校領導等外部世界諸種關系中所應具有的職業信念、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良心、職業責任、職業義務等,而較少地研究和關注教師個體的內心世界可能產生的沖突、失衡,所應采取的態度、信念及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這樣就造成了師德理論宣傳和師德建設實踐的某種程度的脫節與背離,使人們誤以為師德只是約束教師行為、督促教師自覺為國家、民族、社會和學生的利益而盡職盡責的外在手段,而忽略其對教師個體自覺履行教師義務,承擔教師責任,踐行教師行為,優化教師形象,提高教師精神境界,保持內心世界平衡、安寧、和諧、幸福的影響和調控作用,影響教師師德建設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  誤區之二:在師德規范體系的研究方面重教師對學生群體道德規范的研究輕教師對教師群體道德規范的探討  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大體上需要處理好五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要正確對待教師職業;二是要正確對待學生;三是要正確對待教師群體;四是要正確對待家長;五是要正確對待自己。這五個方面的關系中最主要的是二和三。換句話說,教師在職業生活中,始終扮演著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需要遵循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在學生面前是師長,在教師面前是同事或下屬。作為師長,教師要研究為師的學問,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作為同事或下屬,教師要正確地處己待人,妥善處理好教師群體中諸多復雜的利益關系。例如:要正確處理好在名譽、地位、提薪、晉級等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沖突等。教師和學生兩大規范體系具有質的不同,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正確地看待學生群體,即尊重、信任、理解學生,又嚴格要求、管理學生,其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學生的好評,是衡量一位教師稱職與否的重要指標,也是一位教師在教師群體中得到承認和尊重的重要條件。但教師在教師群體中的境況并不完全取決于其與學生群體相處的境況。一個教師可能書教得很好,學問做得也很好,很有人格的魅力,很受學生群體的愛戴和尊敬,在學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師,但不一定能保證這位教師在教師群體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但卻有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使得有些教師在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很受學生歡迎之時也得不到校方和教師群體的認可,因而感到自己的辛勤勞動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感到委屈、不平、氣憤、懊惱,乃至影響到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人為地造成了教師群體中人際關系的緊張,進而間接地影響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乃是可憂可慮之因素。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很復雜的。有歷史的原因,涉及教師地位、教育管理體制等問題,也有現實的原因,如受制于教師中人際關系的影響,更多地則是受制于教師個人與領導關系的影響。有的教師雖然書教得很好,學問做得也很不錯,學生管理的也很好,對學校的貢獻也很大,但其個性可能與領導不合,因而在教師群體中可能會處于被動、不受禮遇的地位。第三是教師勞動的特點所使然。教師勞動的成果具有整體性,但教師勞動的過程卻具有個體性。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科不同,卻相互獨立,A教師是工科方面的專家,B教師是文科方面的專家。A和B在學生面前均是成功的老師。但A不一定了解B,B也不一定了解A,A和B不可簡單類比。以此類推,在教師群體中,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教學和教育質量的評估確有很大的難度。而教師在教師群體中的境況會相應地影響教師的情緒、情感、理想、信念、價值觀等,進而影響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師德規范的研究應該包括兩大體系,其一是應研究教師與學生群體應該具有的規范,其二是應研究教師與教師群體的規范,幫助教師很好地認識兩個不同的群體利益的不同,規范的不同,正確地對待學生,正確地對待同事,正確地對待自己,正確地處理教師生活中各種利益沖突,幫助教師在兩大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均處于主動、自覺、自立、自主、自省、自律的狀態。但目前對教師師德規范的研究,更多地是關注教師與學生群體的規范,論及教師與教師群體的關系時只是一般地、泛泛地強調教師之間要互相尊重,要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原則等,缺乏深入,到位的研究和思考。  誤區之三:在師德修養的途徑的認識方面重內省、慎獨、不爭,超脫,輕師傅主體實踐精神的傳統,如中國人員大學羅國態教授所述,“道德是一種特殊的意識行為、行為準則等價值體系,是調節社會關系,發展個人品質,提高精神境界堵活動的動力”  除此之外,羅國杰教授還特別強調: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不是單純的、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空洞乏味的理念和說教。它是和人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師德也是如此,如果師德宣傳不能給教師正確處理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關系的實踐活動以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則就有可能被人指責為是一種虛偽的說教和宣傳。  首先,高尚的師德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錘煉而成的。以教師的職業感情為例。剛剛步入教師隊伍的年輕教師,要求他們一定要熱愛教師工作是不實際的。因為,人們對一個事物從認識到了解到熱愛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的。所以,初為人師,只能要求他們對工作盡職盡責。只有經過較長的教育實踐,教師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親身體會到了教師工作的酸甜苦辣,認識了教師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漸升華,才能不僅視教師工作為一種職業,為謀生的手段,而且將教師工作視為事業、視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把教書育人作為一種人生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奮斗和追求。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能談得上熱愛教師工作,也才能談得上高尚的師德。現今我國的大中小學的教師隊伍中,幾十年如一日,熱愛教師工作,以高尚的師德,嫻熟的教育教學技巧,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教師不在少數。正是得益于這樣一批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師者,才使我國的教育事業雖步履艱難,但也是一步步地向前發展。  其次,高尚的師德應成為教師調節內外部世界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指導教師以積極正確的方式謀求自身發展,維護自身合法正當權益的動力和指南。  由于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知識分子以“中庸”“貴和”,“不爭”為理想的道德價值取向。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云集著一大批專心于學術、蔑視權術、熱心于學生、“遠離”政治、傲視權威的專家、學者。他們以不爭,超脫的方式來調節內心的矛盾沖突和人際之間的關系,也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建功立業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  誠然,學校理應是傳播知識、創新知識、追求真理、傳揚真理的高雅殿堂,教師隊伍也理應是學識淵博,品格高尚的文明之旅。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隊伍中也有正義和邪惡之爭,也有真假、善惡之辨,也有高尚和卑劣之分,也有腐敗和廉潔的抗衡。因此,高尚師德的標準是什么?良好的教師形象是什么?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道德人格理想,是否以中庸、貴和和不爭為最高的人生價值取向,這些都是師德建設不可回避的問題。在目前的師德建設中,筆者認為仍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即忽略了師德實踐精神的傳揚。在廣大教師的內心理念中,良好的師德形象似乎就只是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專心做學問,而在矛盾和沖突面前,則是不爭,以謙讓為美,以忍耐為德,以超脫和回避為重要選擇。雖然這種選擇可以解釋為自我犧牲、顧全大局,但是否也可解釋為消極遁世、回避矛盾呢?  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的師德建設僅僅是鼓勵教師自省、自立、自律、慎獨,而在矛盾和沖突面前,無所適從,只能選擇逃避和超脫,不僅不是顧全大局,自我犧牲,而恰恰是目無大局,明哲保身。因此,在面臨激烈的矛盾沖突之時,教師勇敢地挺身而出,積極地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在正義和邪惡面前教師能夠弘揚正氣,堅持真理,正是具有高尚師德的表現。因此,在師德建設中,在師德的價值導向中,鼓勵教師不僅以積極的方式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而且以積極的方式去參與生活,戰勝困難,解決矛盾,自覺地加強師德主體精神的塑造,加強道德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合乎道德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熱心網友

中國期刊網,在網站你可以看到許多免費的文章。

熱心網友

您的學校圖書館里應該有這類資料,還有,如果您是一名教師,身邊和周圍的一些鮮活的例子可以當作論文的素材,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