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火星離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千米?中間有什么物體擋著嗎?

熱心網友

軌道長半徑22。79億千米,地球離太陽1。5億千米,但二者是時刻運動著的,所以說二者之間多遠只能說最近時和最遠時。它們處在不同軌道上,軌道之間無其他天體的存在。

熱心網友

您好:火星離我們有多遠    一、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日期火衛一 。08×10161877火衛二 。80×10151877  在類地行星中,火星是一顆紅色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西方則把它當作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Mars)。火星也是一顆最具傳奇色彩的行星。望遠鏡發明以后,由于觀測到火星的多種特性與地球相近,一度被譽為"天空中的小地球"。關于"火星生命","火星人"等等激動人心的話題沸沸揚揚了將近一個世紀。 其實,火星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美妙,它的表面滿目荒涼,表面 75%是由硅酸鹽, 褐鐵礦等鐵氧化物構成的沙漠,一片橙紅和棕紅色的戈壁景象。火星的大氣稀薄而干燥,水分極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約占95%。赤道附近中午溫度20℃左右, 晝夜溫差則超過100℃。所謂火星兩極的“極冠”,也并不是水結成的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干冰所組成。火星上一天的長度幾乎和地球相同; 自轉軸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變化。當地球和火星運行到太陽的同一側并差不多排列在一條直線時, 稱為火星沖日, 由于火星的橢圓軌道偏心率較大, 每隔15-17年有一次與地球特別接近的沖,稱為大沖, 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刻。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來已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對火星進行科學探測。這些探測器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樣品進行檢驗。至今為止的實驗結果表明:火星上沒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沒有動植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跡,更沒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的存在。火星有兩個小衛星,分別取名為福波斯(火衛一)和德莫斯(火衛二)。他們是戰神的兒子,在天上駕駛著戰車。 二、火星上有大量的冰凍水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等5個國家的38位研究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他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奧德賽”火星探測器今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了這一結論。《科學》雜志的文章說,火星地表下面冰的厚度大約為20公里,比地球上南極的冰蓋還要厚許多。據初步估計,已發現的火星地下冰凍水融化后的總水量相當于兩個密歇根湖(該湖水域面積約為5。8萬平方公里)。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系教授貝爾估計,可能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科學家們是利用“奧德賽”上的伽馬射線分光儀,對火星表面以及距表面1米的表層中氫元素含量進行分析后,得出火星地下冰凍水大量存在的結論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是2001年4月發射升空的,當年10月抵達火星附近軌道,但它從今年2月下旬才正式開始執行探測任務。3月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奧德賽”首批觀測數據顯示,火星南半球有冰凍水存在跡象。地下含冰層的深度隨緯度不同而有差異,在南緯60度地區,地表下60厘米處就是含冰層,而在南緯75度地區,含冰層距火星地表僅30厘米。在火星北半球也發現了類似的地下含冰層。覆蓋南北兩極的冰的成分是二氧化碳。 三、隕石分析發現 火星曾經滄海據新華社電繼發現火星上可能存在地下水之后,美國科學家又于23日宣布分離出了原先可能存在于火星海洋中的鹽,這說明早期火星海洋是含鹽的。在即將出版的7月號《隕星與行星科學雜志》上,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說,他們根據從火星墜到地球上的隕石分析出了早期火星海洋的情形。這個小組分析了一塊于1911年落在埃及境內、有12億年歷史的火星隕石,結果發現隕石上有可溶于水的離子,并推論這是鹽水蒸發后形成的沉淀。科學家還說,這種鹽與地球海洋中的鹽極其相似。天文學家說,火星在數十億年前可能是溫暖而濕潤的,但海洋已經枯竭了很久。這一發現也許能支持火星生命說,科學家認為火星曾經能夠支持細菌等簡單的生命。摘自楊子晚報 2000/6 四、科學家發現火星1000萬年前曾發生大規模洪災(2002-02-21)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德翁-布爾最近發現了證明火星在較近的時間之內曾經發生過大規模洪災的更多證據。這位科學家稱,就在1000萬年以前,火星上發生了洪災,泄洪量高達600立方米,原因是當時火星上的一個火山噴發,造成地下冰融化,洪水由地表因為地質活動而產生的裂縫噴涌而出。布爾表示:“洪水因為火山噴發而噴出地表的現象在地球上大約每1000萬年就發生一次,這種噴發還會再次發生,火星上也是一樣,因為就地質活動而言,火星上的火山仍然處于活躍期。”布爾稱,火星赤道稍向北的地方是Cerberus大平原,對其拍攝的照片顯示那里的地形地貌與地球上曾經發生過洪災的區域的地形非常類似。照片顯示,地表受到過侵蝕,有錯位現象,這暗示了洪水曾經從地表沖過。就在去年,同樣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火星上發現了太陽系中規模最大的洪水渠。 五、登陸火星屢敗屢戰1890年,美國天文學家珀西瓦爾·羅威爾用大型望遠鏡觀測火星時偶然發現,火星表面存在似乎是人工"運河"的東西,從此,"火星生命"通過科幻作家的故事廣為流傳。1960年10月,蘇聯兩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但尚未飛到地球軌道就失事了。  1962年11月1日,蘇聯發射了3個火星探測器,其中兩個僅停留在地球軌道上,另外一個在飛往火星的途中失去了聯系。  1964年11月28日發射的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第二年7月14日從距火星9280公里處掠過,拍到了22張這顆紅色星球的近距離照片。1971年5月19日和28日,蘇聯分別發射火星2號和3號探測器,12月15日,蘇火星3號首次登陸火星,并從火星表面發回了20秒鐘的數據。  1971年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于同年11月14日進入距火星1280千米的軌道,運行將近1年時間,拍攝了7329幅照片。美國依據這些照片資料首次為火星上的火山、峽谷、高地和洼地命名。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國發射了海盜1號和海盜2號探測器,它們分別于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軟著陸成功,發回了大量新的數據和圖像。海盜1號在火星上工作了6年,兩次登陸都沒有發現火星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1988年7月7日和12日,蘇聯連續發射火衛—1號和2號探測器,它們在飛行200天后到達接近火星的軌道,對火星及其第一顆衛星進行科學考察。  1992年9月24日,美國發射火星觀察者號探測器,考察火星地理和氣候狀況,為載人飛船飛往火星探測道路。  1996年,美國將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送上太空,發回大量火星照片。3個月后,美國火星全球測量者號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開始為火星繪制地圖。  2001年10月29日,美國火星探測器"2001火星奧德賽"飛臨火星。 (來源:《青年參考》2002-01) 六、“小獵犬”好像是丟了。原本“小獵犬-2”(Beagle-2,又譯貝格爾2號或獵兔犬2號)火星探測器應該在格林尼治時間25日2點54分(北京時間10點54分)登陸火星,之后約兩個半小時,即5點30分左右,當美國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掠過“小獵犬-2”號上空時,可能首次接收到其發出的信號,并將這個信號傳回美國宇航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但是直到6點,“奧德賽”已飛出可能接收到信號的范圍,地面控制人員依然沒有接收到任何消息。那么下一個機會就是等我們的“狗狗”自己向地球發回消息了,但是直到25日22點左右,預定的聯絡時間已過,“小獵犬-2”依舊音訊皆無。相信現在歐洲航天局的專家們都恨不得能親自到登陸地點一探究竟,但是火星畢竟太遙遠了,“小獵犬-2”是在進入火星大氣層時被焚毀?還是在著陸瞬間毀壞?抑或是不幸掉進了火星的深洞或裂縫里?最好的情況事它的無線電天線發生誤差。但是不管如何。到現在為止這次探索火星的嘗試似乎又失敗了。火星幾乎成了人類探索行星的噩夢,過去的幾十年人類一共向火星發射了36顆各種探測器,但是有20顆中道崩殂,成功率不足50%。就在兩周前,日本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歷經五年,不得不向火星揮手告別,永遠的失去了“希望”。更加凄慘的是俄羅斯,從前蘇聯時代算起,進行的18次火星登陸任務失敗了14次。不過就像14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一樣。雖然我們的記憶中只有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但是那個時期中同樣去搏擊風浪的勇者數以千百計,當年有多少船只葬身大海無法統計,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哥倫布們的成功有那些先行者的積墊在其中。既然太空對人類的誘惑如此之大,既然人類早晚要走出家園,那么繼續探索,繼續嘗試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祝愿計劃于明年1月3日和24日登陸火星的2顆美國探測器好運,祝愿明年的人類航天事業好運。  七、美國"勇氣號"成功登陸火星(2004-1-4)東方網2003年1月4日消息:經過半年多星際旅行,美國“勇氣”號火星車于美國太平洋時間3日20時35分(北京時間4日12時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并于20時52分向地球發回第一個信息。美國宇航局宣布這一登陸計劃取得成功。(右上圖為"勇氣號"傳回的第一批九張圖片之一。美國宇航局華裔科學家沈毓賢說:“勇氣”號登陸過程中,全球共有3個聯絡站,分別位于西班牙的馬德里,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勇氣”號外部為登陸艙,只有火星車和登陸艙都發回信號,才能證實整個登陸計劃成功。在帕薩迪納的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監測登陸過程的數百名工作人員在收到這一信息后一片歡騰。美國宇航局分別于2003年6月10日及7月7日用德爾塔II號火箭發射升空的兩個火星探測車“勇氣號”與“機遇號”,在經過近7個月的飛行之后,其中“勇氣號”于今晚當地(美國西部)時間8點35分左右首先在這顆紅色星球登陸,預計“機遇號”的登陸時間為本月24日。這一“雙胞胎”火星探測計劃耗資8·2億美元。先后發射升空的“勇氣號”與“機遇號”,在各自飛行了3·11億和3·05億英里的距離之后,靠近了火星大氣層。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的指揮中心,星期六開始了“勇氣號”著陸倒計時。雖然根據開始得到信號表明這位太陽能驅動的六輪“漫游者”已經“安全著陸”,但它能否在這次危險之旅中順利執行使命,還有待于“勇氣號”繼續向指揮中心發回無線電信號后才能最后確認。科學家們說,這也許要等待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此間《洛杉磯時報》報道稱,科學家們都期望認為“凡有可能出錯的事必然出錯”的“墨非法則”不適用于火星。據報道,這次“勇氣號”的火星著陸程序大致是,進入火星大氣層時高度為80英里(1英里約等于1·6公里),時速為每小時12000英里,到著陸大約要6分鐘;在高度5·3英里時,降落傘打開,速度降為每小時960英里,著陸時間為113秒;在高度932英尺時,“勇氣號”外層包裹的保護氣囊膨脹,速度為每小時51英里,“勇氣號”在8秒鐘之內著陸;在離火星表面只有50英尺高度時,被包在氣囊里的“勇氣號”與降落傘的傘繩割斷、并在3秒鐘內以每小時55英里的時速撞擊火星表面,氣囊會在火星表面彈跳,每次彈跳都有4層樓高,彈跳幾分鐘后才能停住,并能保證“勇氣號”探測機器人處于直立狀態。在氣囊泄盡氣后,“勇氣號”的外包瓣會打開,像高爾夫球車大小的六輪機器人“勇氣號”,才算是在火星站住。如著陸時沒有造成損壞,“勇氣號”的電池充電需要地球時間的9天左右。據報道,“勇氣號”六輪機器人無須地面指揮中心的任何幫助就能夠長距離行駛,并知道如何應付火星表面充滿障礙的地形,選擇道路。 另據報道,地球與火星之間的最近點并非直線。由于地球與火星各自軌道、及這兩個星球在各自軌道內的位置等因素,地球與火星兩個星球之間的最近點為一條曲線。“勇氣號”在2003年6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時,利用了火星與地球罕有的在一條直線上時的最近距離。火星是非常寒冷的星球,常發生沙塵暴。火星大氣層很薄,充滿著二氧化碳,有時火星的溫度太低,使得二氧化碳附著于火星的表面。但火星并非總是如此,人類30年來對火星的種種探測嘗試表明,火星曾有過和地球相似的條件。這也是這次美國宇航局發射“勇氣號”和“機遇號”兩個機器人漫游者的初衷,要探索這顆紅色星球的真面目。對我的回答,您滿意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