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已滿6個月了,有的說該加輔食了,有的說奶夠吃就不用加,金水銀水不如奶水。急。
熱心網友
一般從4-6個月開始就可以給寶寶添加輔食了。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寶寶4個月以后就可以添加輔食了,而純母乳喂養的寶寶要晚一些,但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不一樣,個體差異也不一樣,因此添加輔食的時間也不能一概而論。 下面一些情況供父母參考: 1。寶寶的體重是否足夠。體重需要達到出生時的2倍,至少達到6千克。 2。寶寶是否有吃不飽的表現。比如說寶寶原來能一夜睡到天亮,現在卻經常半夜哭鬧,或者睡眠時間越來越短;每天母乳喂養次數增加到8-10次或喂配方奶粉1000毫升,但寶寶仍處于饑餓狀態,一會兒就哭,一會兒就想吃。當寶寶在6個月前后出現生長加速期時,是開始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機。 3。寶寶的發育是否成熟。寶寶能控制頭部和上半身,能夠扶著或靠著坐,胸能挺起來,頭能豎起來,寶寶可以通過轉頭、前傾、后仰等來表示想吃或不想吃,這樣就不會發生強迫喂食的情況。 4。寶寶是否具有想吃東西的行為。如別人在他旁邊吃飯時他會感興趣,他可能還會來抓你的勺子,搶筷子。如果寶寶將手或玩具往嘴里塞,說明他對吃飯有了興趣。 5。伸舌反射是否消退。很多父母都發現剛給寶寶喂輔食時,他常常把剛喂進嘴里的東西吐出來,認為是寶寶不愛吃。其實寶寶這種伸舌頭的表現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稱為“伸舌反射”,說明喂輔食還不到時候。伸舌反射一般到4個月前后才會消失。如果在消失之前堅持喂輔食,一味地硬塞、硬喂,不僅父母很有挫折感,讓寶寶也覺得不愉快,不利于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6。寶寶嘗試吃東西的行為。如果當爸爸媽媽舀起食物放進寶寶嘴里時,他會嘗試著舔進嘴里并咽下,他笑著,顯得很高興、很好吃的樣子,說明他對吃東西有興趣,這時你可以放心給寶寶喂食了。如果寶寶將食物吐出,把頭轉開或推開你的手,說明寶寶不要吃也不想吃。你一定不能勉強,隔幾天再試試。 讓寶寶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添加輔食只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按著寶寶的月齡添加適當的食物,寶寶就可以漸漸吃很多有營養的食品,但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一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如果隔4-6天之后沒有問題,再添下一種。這樣寶寶的腸胃可以慢慢適應,以利于消化。如果同時吃多種新食品,出現了食品過敏都不知道是哪種食品引起的。如果發現寶寶有過敏反應,如出疹子、腹瀉、嘔吐等情況,你要及時找出是什么食物引起的,同時停止添加。 2。對寶寶來說,吃每種新的食物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他可能會因為不習慣新的味道而做個鬼臉,或將食物吐出來。你不能指望每次寶寶都會馬上吃下去,所以,每種新食物大約要試很多次才會被寶寶接受。 3。添加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比如米粉,開始只喂寶寶一小勺,第二天多喂二二勺,等寶寶食欲和大便都正常了,對新食物適應了,再慢慢增加分量。 4。給寶寶添加輔食,還要讓寶寶以吃奶為主。為了不影響吃奶,要在吃奶半飽后再添加,半飽不飽的時候,寶寶最容易品嘗新味道、接受新食物。 5。最好在寶寶心情愉快、你也輕松的狀態下喂他輔食,緊張、不愉快的氣氛會破壞寶寶的食欲以及對進食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 6。輔食添加要根據寶寶的月齡,從谷類開始,向蔬菜水果、魚肉禽蛋、豆類制品等過渡,也可選擇一些嬰幼兒營養輔食系列產品作補充。 媽媽最易犯的幾種錯誤 有的媽媽覺得吃飯人人都會,不用學習,給寶寶吃東西就更簡單了,媽媽做什么,寶寶吃什么。其實,吃飯是很有學問的,而寶寶的吃比大人還要講究,如果你還有以下的錯誤觀念和做法,一定要盡快糾正,別因此影響了寶寶的健康。 只給寶寶吃米粉,不吃五谷雜糧:米粉是精制的大米制成的,大米在精制過程中,包在外面的麩皮以及外皮中的成分都被剝離,而大米的主要營養就在外皮中,所以最后剩下的精米只有淀粉。嬰兒米粉中的所謂營養是在后期加工中添進去的,也就是所謂的強化,所以吸收當然也不如天然狀態的營養好。中國老古話說的“精糧養不出壯兒”,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經常有許多父母抱著寶寶看兒科門診,說寶寶晚上常哭吵,胃口又不好,不知是不是缺鈣。醫生給寶寶補充了魚肝油、鈣劑等,吃了一個多月,還是吵鬧。其實寶寶不是缺鈣,而是缺少維生素B1,維生素B1在五谷雜糧中含量最高,所以,給寶寶吃五谷雜糧是非常重要的。媽媽可將燕麥、小米、玉米等熬成糊糊,給寶寶食用,放在冷藏室內可保鮮3天左右。 認為營養都在湯里,給寶寶光喝湯:有的父母認為湯水的營養豐富,因此只給寶寶喝菜湯、肉湯、魚湯,甚至用湯來泡飯。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并沒有把最好的給寶寶吃。因為,湯里的營養只有5%-10%,更多的都在肉里,再怎么煮,湯的營養也不如食物本身的營養多。還有的父母把青菜、。
熱心網友
寶寶應該加輔食了,你的奶水已經不夠他的營養需求,即使夠也要給孩子加輔食,因為孩子要由流體食物過渡到成人食物,加輔食是必須的一步,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