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
熱心網友
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類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熱心網友
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企業年金規模不斷增長,在養老金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英國、荷蘭的企業年金基金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以美國為例,1991年個人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私人退休基金規模占據近30%,到1999年,其各類退休基金的資產總額已近8萬億美元,相當于同期GDP的近80%。2001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至2003年底,美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已達到9。057萬億美元。 不可否認,企業年金規模的快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企業雇主愈加重視企業年金"金手銬"的作用以及居民儲蓄養老的需求等原因有關,但企業年金規模數量增加如此之大,速度增加如此之快,其實質與各國給予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相對于具有強制性質的社會保險制度而言,稅收上的優惠成為企業為雇員提供退休金計劃的最大動力。美國《稅收法》為許多種退休儲蓄提供十分優厚的稅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計劃符合《稅收法》第401(a)節中所規定的各種要求,就可以享受優稅待遇,最重要的一種是"稅收優惠退休金計劃",即401K退休金計劃和一些其他各種固定繳費額退休金計劃。401(k)養老計劃自1978年在美國推出以來,由于其在稅收、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養老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90年到2000年底,通過401(k)計劃積累起來的資產由38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8%,占整個美國養老計劃的比重從1990年的9。2%增長到將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國已有超過30萬家企業、四千余萬名企業員工參與了401(k)計劃,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退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01K計劃在美國得到普及與美國稅收法支持其稅前繳款、延遲納稅是分不開的。為提高企業及其員工儲蓄養老的積極性,美國國內稅法規定,雇員是退休金的最終受益人,具有完全既得受益權,但不被包括在當期應稅收入中。雇主和員工向401(k)賬戶的繳款在規定限額內可在稅前扣除,享受延遲納稅待遇,獲取經濟利益。此外,401(k)賬戶投資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入全部免稅,在最終提取之前都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并可以累積投資。只有當員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開始從401(k)賬戶提取款項時才需要就上述繳款及收益交納相應的資本利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即下文提到的EET模式)。 401(k)條款的規定實際上是為鼓勵企業員工為退休養老進行儲蓄投資而實行的一種福利政策,這種福利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早在1970年 代,英國財政研究所提出年金計劃中稅收優惠的兩個概念:EET和TEE(E即Exempt,代表免稅;T即Tax,代表征稅)。由于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2)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3)企業年金計劃的支付。EET實質是只對前兩個環節免稅,對最后一個環節征稅;TEE則相反。理論上,對這三個環節的稅收模式可以形成八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對目前企業年金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稅收類型對比,發現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EET模式(見表1)。 在歐盟15國中,就有l1個國家采用EET模式,如英國的職業年金計劃。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普遍采用的EET征稅模式的現實說明稅收優惠成為關鍵之舉,并且政府主要以稅收優惠力度比較大的EET稅制為主,以此來調動雇主和雇員為退休金計劃供救的積極性,明顯起到了"捕蠅紙效應(flypaper's ef?鄄fect)"。 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美國401K計劃,自1981年該項目開始擴展并適用于所有的家庭,而且基金繳款限額也在經濟復蘇稅收法案下得到了提高。當年的繳款數量從5O億美元增加到280億美元,到1986年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儲蓄額占到了總體個人儲蓄總量的1/5。同樣,日本現行的養老金課稅制度,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后,形成了對企業養老金優惠力度較大的EET稅制,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有更多限制條件,但其企業養老金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作出了無法比擬的貢獻。20世紀末期,由于日本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裁員,養老金體系已是不堪重負。日本在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參照美國的401K計劃,建立了日本版401K計劃養老金制度,幫助企業和員工完全擺脫員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財務支付年金的負擔,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勞動者參與養老計劃的積極性,促使養老計劃的運作更規范、高效、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日本的代際間分配不均的問題,并為應付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指明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