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擴大招生,就沒有那么多失業的大學生了么?那上不了大學的人,失業就沒有人關心了?現在好象總有人因果矛盾:認為大學擴招導致了工作難找,就業率低?那么,如果這些人不上大學,他們的工作就好找么?他們就不失業么?中國的大學生擁有率現在還低的可憐,毛入學率還不到30%,實際頂多15%。和發達國家怎么比?觀念怎么就這樣落伍?當務之急,要中央財政扶持基礎教育,讓大多人意識到上學是好事。讓偏遠地方的人口素質真正提高,而不是總成為城市的人才血庫,抽走了一批又一批精英。

熱心網友

我們的國家,就和童話里說的一樣:哪個小鳥兒叫的兇,就先喂飽它。上了大學的人,和供養的大學生的家庭,其親友都很關注他的就業,于是國家就發表言論,想法解決他的就業問題。而沒有上大學的,人們對他的關注度小,有些根本不去關心,所以,盡管上大學的只是1/7的同齡人,但是6/7的大部分卻缺乏關注。

熱心網友

大學生多了,就更不好找工作了,而且生源質量得不到保障

熱心網友

失業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熱心網友

學歷高,不代表素質高,生產力的高低,也不全憑學歷

熱心網友

順其自然吧 干什么都難

熱心網友

同意!找不到工作的人就一直讀書,國家提供資金,什么都讀,這樣或許工作找不到,但是人的素質能夠提高,于全民族來說,或許還是好事.

熱心網友

上了大學畢業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多,上大學的少了,高中初中畢業的人失業的人更多,現在讓每個人都上個大學(哪怕是傻子)每個人學4年,給國家緩解了多少就業壓力呀,你不上大學在家4年間你會惹出事來,政府算的帳比你我清楚的多。現在的大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呀,有的大學生就是混的,我勸你考研究生吧,研究生他們是混不上的。學點真才實學,不怕找不到工作。

熱心網友

當年開始進行大學擴招時,是緩解了一定時期的社會就業壓力,但這不是大學擴招的初衷。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只有精英人才才能上得了大學,發展到90年代后期,“千軍萬馬獨木橋”的局面愈演愈烈。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世界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要求我們不能再在精英教育這條老路上繼續維持了,必須改革,由精英型的大學教育向素質型的大學教育轉軌。大學擴招,其目的就在于提高整個社會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不再是就業教育,大學生將逐漸地不再是社會的驕子,只是被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知道的多罷了。大學生失業,也就是正常的社會現象了。有些人不是經常羨慕西方國家多好多好,那么是誰規定,美國的大學生失業就是正常,我們的大學生失業就不正常了?工人可以下崗,農民可以失地,教師可以解聘,大學生就不可失業?大學生開肉鋪,在中國是奇聞,外國人卻認為很正常……不再說了。總而言之是觀念的問題。一個不再是精英教育的大學教育,國家和社會不會再給大學生提供優厚的就業條件和就業機會了。

熱心網友

也可以這樣說,就有些專業畢業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未曾上過大學,他們肯定會比他們現在好找工作,不相信你去建筑工地看看,如果工頭聽你說是大學生,恐怕要你的可能性為零!!!因為你的專業不對口,在他們眼里,他們是要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農民工,而且他們是"社會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而你們卻沒有他們要的經驗技能,所以某種程度上有些大學生的生活狀況連農民工也不如,甚至有好些大學畢業生還的農民工來養活!!! 另一方面從學已致用的角度來講,是我們的大學生學了的知識是沒有地方用,反而是用到的知識沒有學到,不過擴招到是老百姓花了不少的錢,也花了那些大學生們不少的時間呀,這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呀!!! 悲哀呀!!!

熱心網友

好問題!一矢中地。所以,無需統計各類失業人員的數目,因為,失業者就是失業者;失業總數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