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說法不一,有說是丹水縣三戶人(即今河南省淅川縣寺灣鄉)。有說是楚宛三戶人(即今河南省南陽縣黃臺崗鄉三十里屯)。還有人說是內鄉人。

熱心網友

問題提的好!!

熱心網友

范蠡(生卒不詳),字少伯,楚宛三戶(今南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賤"家庭。初為楚國名士,文種為楚宛令時,二人相交為友。后他們認為楚非貴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與文種同事越王。越王常與范蠡談論治國之策。勾踐即位,與吳作戰,擊敗吳軍,箭傷吳王。吳王死時,叮囑其子夫差報仇。吳王夫差即位,操練軍隊,日思報復越國。勾踐得知后,不聽范蠡勸諫,遂先發制人,主動征伐吳國,被吳大敗。戰敗后,勾踐聽從范蠡之計,派大夫文種赴吳求和,并以美女、珍寶密賄吳國太宰,使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夫妻入吳為質。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卦胶?,他輔佐越王勾踐,刻苦圖強,臥薪嘗膽。越王聽從他的建議,勾踐夫婦親自耕種、織布,禮賢下士,賑濟貧苦,吊慰死者,終使吳國大治。越國富強后,勾踐多次欲攻伐吳,范蠡均以勸阻,待吳王聽信讒言殺掉忠臣伍子胥、國力衰敗時,范蠡方揮師攻吳,滅吳國,助越王深謀20余年,報會稽之恥,拜上將軍。后又助勾踐揮兵北進,會盟諸侯,使越王勾踐遂成霸業。  此后,范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共安樂,向越王勾踐請辭不許,遂留下書信,乘舟出海逃至齊國,改姓名鴟夷子皮,開荒種田,引海水煮鹽,治產數千萬。齊人聞知其賢,任為相。他則感嘆:"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都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詳??!"乃棄官,盡散其家財,隱居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自號陶朱公,專事經商,致資累巨萬。卒于陶。他生前還曾著有《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國語》、《史記》均有記載)。

熱心網友

我們南陽人啊

熱心網友

從網上下載的資料,供參考。范蠡到底是哪里人?說法不一,有說是丹水縣三戶人(即今河南省淅川縣寺灣鄉)。有說是楚宛三戶人(即今河南省南陽縣黃臺崗鄉三十里屯)。還有人說是內鄉人。 為了澄清這一問題,考證如下: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正義載:會稽典錄云: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本是楚宛三戶人,佯狂倜儻負俗。文種為宛令,遣吏謁奉。吏還曰:“范蠡本國狂人,生有此病”。種笑曰:“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以知也?!瘪{車而往,蠡避之。后知種之必來謁,謂兄嫂曰:“今日有客來,愿假衣冠。”有頃種至,?W掌而談,旁人觀者聳聽之矣。盛弘之《荊州記》云:“荊州縣西有陶朱公冢,樹碑云是越范蠡。范蠡本宛三戶人,與文種具人越,吳亡后,自適齊而終?!贬B道元《水經注·?U水篇》載: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后漢末有范曾,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討黃巾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以上諸書記載,均說范蠡是楚宛三戶人。 并未說是楚丹水三戶人。明、清時期一則各縣作志書時均有爭名人的偏向,二則丹水和宛縣均有“三戶”這個地名,所以有人把范蠡誤寫為丹水三戶人。 豈不知淅川縣的三戶為三戶城,而宛城的三戶為三戶里,范蠡為楚宛三戶里人,并非淅川的三戶城人。(原載1985年《南陽通訊》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