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將至,我想知道月餅的來歷,有知道的朋友請告知,多謝了.
熱心網友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的民間就已產生有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為餅食加工增加了輔料,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北宋皇家中秋愛食一種“官餅”,民間俗稱為“小鐘’、“月團”,其品種已有“桂餅”和“五福餅”等。不過,這些“餅”與“月”還沒有掛起鉤來,在民間還沒有形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晏自牧的《夢粱錄》中,但它只是一種象形餅食,宋代幾本專門記載風俗的書,都末提及中秋食月餅。把月餅同中秋節聯系起來,則是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上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回 。”沈榜在《宛署雜記》記述明代京師北京月餅盛況時指出,每到中秋,坊民皆“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當時,一些心靈手巧的制餅大師日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刻在月餅上。清代《燕京歲時記•月餅》載:“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麗食者,謂之團圓餅。”農歷八月十五日,清乾清宮內供月御案陳列的“月餅山”,從下往上,案上的月餅由大漸小,墊底的直徑達尺余,而頂上的小月餅則只有兩寸許,名目:“桃頂月餅”。由此可見清代月餅名目之繁多,花色品種豐富之程度。。
熱心網友
好象是嫦蛾飛上月亮的時候.在8月15吃月餅是在想她回來
熱心網友
慶豐收、賀團圓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熱心網友
看過 流星花園的 就知道 卜學亮 問衫菜 陳勝吳廣起義 為了方便傳遞訊息 他們往月餅了 做了手腳 請問衫菜同學 里面包的是什么 衫菜回答是 蛋黃 然后卜學亮就在 拍馬屁 說她是 棟梁之材了 月餅大概就是 陳勝吳廣起義 這個事情流傳下來的吧
熱心網友
8月15日, 吃月餅,團圓,圖吉利!!!
熱心網友
8月15日,
熱心網友
民間流傳的朱元璋8月15抗元起義跟月餅有關系
熱心網友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中秋節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并非自古有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其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說法之一,月餅源于秦漢時長江流域一帶的粘米餅子,時稱糍粑,隋唐時成形,盛于宋代。 也有史料記載,月餅最早出現是在南宋,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沒有必然的聯系,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上出現而已。真正意義上的中秋月餅是在明代出現。當時,北京城里有一種用果餡做的月餅,自此人們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開始自己制作月餅,自家食用或是饋贈親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形狀各異,名稱也很特別。譬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而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關于月餅的制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設計精良、構圖美妙、花紋靈細的裝飾圖案,充分體現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還一種說法是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