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應該好好讀書,讀一輩子好書。請以“讀書與做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熱心網友

讀書養氣 人究竟為什么讀書?讀書對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有人說讀書是為了升學,為了獲取知識,為了改變命運,為了做官,為了成家,為了報效祖國等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讀書可以養氣。 蘇東坡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對于一個人來說,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取無盡的精神食糧,來填飽我們饑餓的大腦。同時,也要像吃飯那樣,各種營養都 要攝取。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的確,就是要閱讀各類書籍,來補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調。“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才能達到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面強調的文者之氣。 但是對于讀書不僅要“博學之”,還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豪氣、靈氣、浩然之氣,可以養;邪氣、戾氣、迂腐之氣,也可能養。所以在讀書時,要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讀天下好書,養人間正氣。就如同孟子所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 讀什么樣的書養什么樣的氣,外在表現就是養什么樣的氣寫什么樣的文章。文章就是一個人氣的流露,氣不同,文章的味道便不同,形成的風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謂韓昌黎文風如潮,柳河東文風如泉,歐陽文忠文風如瀾,蘇東坡文風如海,就是說的韓柳歐蘇四大文豪的文氣滲透于文章的具體表現。 曹丕說:“文以氣為主。”韓愈也說“氣盛宜言”。這正是強調氣的作用。讀書少的人,氣小力薄,很容易就“做了書的奴隸”,漸漸地書便把人帶死了。讀書多的人,自身氣足 書行天下 作者:沉笑 黃沙。古道。瘦馬。長篋。 就這樣,讀書人負起古之學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諄諄教誨,跋涉在自己人生的漫漫長途…… 明代楊時夜讀遇疑,終不解惑。不待天明,便頂風冒雪去訪二程,午時到得程府,不巧程顥正在午睡。他便站立門口候醒。待到程顥醒來,楊時的腳面上已落滿白雪。古人讀書,不惟求識,重在立身,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信奉書籍若神明,馬背上的猶太人可以放棄所有財富,除了書籍。流浪的民族在戰爭的陰影下四散逃逸,流離失所。沒有家園的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給自己的靈魂鐫刻上回家的路標。 書籍如同文明的種子,無論流落何方,飄泊何鄉,只要遇到懂他的人,給予澆灌,便會扎根生芽。 有人說東方文化,說到底就是黃土文化,是啊,我們的族人正是把黃土當作書頁,用血骨去培植,用一輩又一輩的守望當泉水去養育的啊。“耕讀傳家”便是我們民族繁衍希望的血脈。清代王夫之隱于鄉間,每每耕作之余,他就從牛角上取書閱讀,是以得了個“牛角掛書”的美譽。浙江隆崗諸葛村的大公祠上懸著“耕讀傳家”的家訓,作家陳忠實則用自己的筆墨為我們描述了戰爭陰霾中的白鹿原“耕讀傳家”中的民族生存的一線希望。 我們的民族正是一手鋤鏵,一手“論語”,體味百態人生,傳頌華夏文明的,由古至今,傳至四方,根植于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當中。 網絡時代,刺激感官的各種事物層出不窮,書籍成為各種文字符號,深入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有人崇尚快餐文化,讀書僅僅為搏一笑;有人崇尚生活享受,讀書不過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沒有書籍可讀的日子,人們的情緒浮躁不安。人們不知道福樓拜、左拉,不懂李白、杜甫,偶爾附庸風雅,卻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的屈原死得壯烈!”唉!網絡普及,可憐焦紙,這字里行間有多少讀書人的嘆息啊! 書行天下者,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是有一點,讀書人是否以書中那描繪的獨特的姿勢站立著…… 。

熱心網友

順著寫就沒意思,要是我就不那么寫,寫寫大學生名不副實的現實,反駁高爾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