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露營之歌 一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志們,銳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喲,果敢沖鋒!  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涌! 二  濃蔭蔽天,野霧彌漫,  濕云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們,鏡泊瀑泉喚起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  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里息烽煙。 三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  野火熊熊,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疾,霜沾火不燃,  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斗呀!重任在肩,  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四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  征馬踟躕,冷風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當年的抗聯戰士,都很熟悉這支歌,因為它曾在東北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鼓舞著他們的戰斗勇氣。堅定著他們的必勝信心。這支歌的主要作者,就是東北抗臼聯軍的著名指揮員李兆麟。   李兆麟原名李操蘭,1910年,他出生在遼寧省遼陽縣小榮官屯的一戶農民家庭。李兆麟自幼聰明好學,他6歲入學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6歲時,他因喪父而輟學務農。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李兆麟再也不能平靜地生活下去了,他懷著對日寇的無比仇恨,盼望著早日加入抗日救國的戰斗行列。   李兆麟把要到北平參加抗日救國會的打算告訴了母親,已經失去丈夫的母親,舍不得讓唯~的兒子離開自己。李兆麟理解母親的心情,但他認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首先應該遵循這個做人的道理。他耐心地向母親講述救國大義,終于說服了母親。在母親的支持下,李兆麟賣掉了剛剛收獲的一車大豆作路費,離開家鄉去尋找抗日救國的道路。   1931年11月,李兆麟來到了北平。在北平,他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從此開始了他的抗日救國生涯。1932年春,李兆麟受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委派,回到東北發動抗日武裝斗爭。他回家后顧不上休息,立即騎上家里的一匹白馬,奔赴遼陽小堡一帶開展活動。他走村串寨,到處向群眾宣傳抗日道理。他還用家里僅有的80元錢,托人在沈陽買回兩臺油印機,每天晚上都在油燈下刻蠟版印傳單,第二天派人出去散發和張貼。在李兆麟的努力下,遼陽群眾的抗日情緒被鼓舞起來,李兆麟也在斗爭中得到了鍛煉,于這年5月加入了共青團,不久就轉成了共產黨員。   當時在遼陽,有幾支自發的抗日武裝,李兆麟決定聯絡這些武裝進行抗日斗爭。他雖然年紀很輕,但他平素仗義豪爽,在當地很有威望。時問不長,他就和一些自發的抗日武裝建立了聯系。經過他在幾處奔波,1932年3月,遼陽抗日義舅軍成立了。這支1000多人的抗日隊伍,被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它出沒在遼陽、沈陽和本溪之間,與日寇展開了英勇的戰斗。   1932年8月,日本關東軍司令易人,原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卸任,新任司令武滕信義剛剛到任,日寇忙于調防,沈陽城內兵力空虛。李兆麟認為這是一個打擊敵人的好時機,立即聯絡各路義勇軍共萬余人,準備襲擊沈陽城。   8月28日深夜,天上下起了大雨,李兆麟決定乘敵人不備,冒雨發動進攻。李兆麟率領的第二十四路軍,首先沖進了沈陽南大門,接著,城東和城北的義勇軍也先后攻進了沈陽城。城里的敵人沒有想到,雨下得這樣大,義勇軍還會攻城。這一夜,沈陽城槍聲四起,喊聲震天,日偽軍不知到底來了多少義勇軍,嚇得他們龜縮在兵營里不敢外出,只能盲目地向街里胡亂放槍開炮,直到天亮,日軍才出動裝甲車向義勇軍撲來,但這時,義勇軍早就撤出了沈陽城。這次夜襲,義勇軍燒毀和炸掉了敵人的兵工廠、汽油庫、電臺、倉庫,還在襲擊敵機場時燒毀了多架飛機,此外,義勇軍還繳獲了大量的槍枝和軍用物資。前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第二天就匆匆離開沈陽回國,新任司令官武滕信義,也被嚇得寢食難安。   襲擊沈陽的戰斗,給了敵人沉重打擊,但也暴露了義勇軍的實力和目標。日偽軍緊緊尾追第二十四路軍,連日從沈陽一直打到摩天嶺。最后,義勇軍終于被打散,李兆麟轉入地下抗日斗爭。   1933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珠河抗日游擊隊成立,李兆麟擔任游擊隊副隊長。從此,李兆麟開始了東北抗日聯軍的戰斗生活(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于1936年,但通常說的東北抗日聯軍,也包括1936年以前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   珠河游擊隊成立不久,李兆麟就協助隊長趙尚志攻打賓州。這次戰斗,游擊隊共打死打傷敵人80余人,還用土炮擊落了一架敵機。接著游擊隊又取得攻打五常堡戰斗的勝利,并在珠河、賓縣、五常、雙城、延壽等縣廣大地區積極開展游擊戰爭,不斷打擊和消滅敵人。   1935年1月,隨著這支游擊隊的壯大,它被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李兆麟任第二團政治部主任,和團長李熙山一起,率部活動在五常、雙城一帶。1936年工月,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李兆麟被調到第六軍任代理政治部主任,負責第三、六兩軍共同建立湯旺河根據地的工作。   1936年3月,李兆麟根據抗聯司令部指示,制定了攻打小興安嶺湯旺河一帶偽森林警察部隊的計劃。他率領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經過一天的急行軍,趕到了小興安嶺西南山的岔巴旗。經激烈戰斗,抗聯部隊活捉了4名偽森林警察中隊長,收繳了大批武器。第二天,抗聯部隊乘勝前進,黃昏時到達老錢柜,一舉殲滅了那里的偽森林警察大隊,擊斃日本軍官7人,俘虜偽警察150多人。這次戰斗,為湯旺河抗日聯軍密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從那以后,抗聯第三、六軍在湯旺河建立了兵工廠、倉庫、醫院,這里成了抗聯部隊休整和補充給養的基地。抗聯還在這里成立了軍政學校,李兆麟擔任教育長,為北滿抗聯各軍培養了許多骨干。1937年初,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改為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李兆麟任總政治部主任。   “七·七”事變后,東北抗日聯軍積極配合關內人民的抗日斗爭,牽制和打擊在東北的敵人。同時,日寇為了把東北變成向關內進攻的后方基地,也加緊了對抗日聯軍的“圍剿”。東北的抗日戰斗,更加艱苦。   1938年,日本關東軍糾集重兵,向松花江下游兩岸的依蘭、勃力、樺川、富錦、密山發動了瘋狂的“討伐”,妄圖一舉消滅那里的抗日聯軍。這時,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抗日聯軍的彈藥和糧食來源被切斷了,他們不僅經常受到敵人的攻擊,還嚴重地受到饑餓的威脅。   為了擺脫敵人的圍困,抗聯總部決定下江地區的抗聯部隊向西北轉移,遠征海倫。   1938年11月,李兆麟率領最后一批遠征部隊踏上了西去的路途。這時,東北地區已是一片冰天雪地。李兆麟率領戰士們,迎著凜冽的寒風,踏著沒膝的積雪,在沓無人跡的林海里艱難地前進。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   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滅,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   奪回我河山。   《露營之歌》的這段歌詞,正是李兆麟在西征的途中所作。它真實地描述了西征路途的艱難,也抒發了抗聯戰士決心戰勝困難的英雄氣概。白天行軍的時候,戰士們的手腳被凍裂,胡子和眉毛掛著厚厚的冰霜,他們身體疲憊,但卻不能停下休息,因為只要停下來,就可能再也站不起來了。年輕戰士小陳,就是在行軍的途中,倒在齊腰深的大雪里,永遠閉上了眼睛。晚上,戰士在零下40多度的森林里露營,全靠簧火來溫暖身體。他們圍在簧火旁,烘烤濕透的衣服和鞋子,經常是烤著烤著就睡著了。有一位小戰士,因為饑餓和疲勞,烤火的時候睡著了,一頭倒在火堆上犧牲了。除了寒冷和勞累,戰士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忍受饑餓的煎熬。糧食早就沒有了,戰士們每天只能在枯樹上找干蘑菇吃,或是把皮帶切碎了煮著吃。有一次,戰士們在雪地里找到了一張已經發了霉的馬皮,大家都非常高興,但當他們把馬皮放在火上烤時,卻聞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李兆麟見有的戰士皺起了眉頭,于是風趣地對大家說:“同志們,這可是好東西呀!聞著不好吃著香,吃了它,保住命,咱們才能繼續打鬼子啊!”說完,他撿起一塊馬皮放進嘴里,有滋有味地嚼了起來。在他的帶動下,戰士們高興地吃光了這些發霉的馬皮。   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李兆麟和他率領的抗聯戰士們,戰勝了嚴寒和饑餓,終于沖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到達了小興安嶺西麓的海倫縣境內,在白馬石與先期到達的兄弟部隊勝利會師。東北抗日聯軍的這次西征,雖然經歷了千辛萬苦,但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粉碎了敵人把北滿抗聯一網打盡的陰謀,保存了抗日聯軍的主力,為以后重新開辟抗日游擊戰場,準備了條件。   抗聯西征部隊在海倫會師后,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李兆麟任總指揮。這時,部隊僅剩下500多名戰士了,但是,抗聯官兵沒有停止戰斗。在李兆麟的率領下,抗聯第三路軍頻頻出擊。1939年4月,襲擊了通北偽警察所;5月,攻入龍門火車站和三合屯;6月20日,襲擊了北安附近的李桂方屯,同日繳獲德都縣紅花爾基偽警察所的槍枝彈藥;23日,襲擊訥河縣,繳槍8支;27日,攻破曹乃修屯;7月,破紅火雞偽警察所;8月,攻陷老龍門火車站和克山北興鎮;9月,占領訥河縣城;11月,進攻德都縣,斃敵百余名,繳槍百余支。這一連串的戰斗,使敵人所謂“五大連池會師”的計劃,化成了泡影。   敵人被激怒了,他們派出了更多的兵力,向北滿抗日聯軍發動了更加瘋狂的進攻。   1939年秋天,李兆麟和他的20多名戰友,被敵人圍困在北安和德都間的河東地區。這時正值秋汛,河水猛漲,截斷了李兆麟和戰士們的出路,使他們困在森林里,再次經受了饑餓的考驗。他們斷糧后,就殺馬吃,馬肉吃光了,就吃馬皮,馬皮沒了,就挖野菜。一場秋霜后,就連抗霜的野菜“大耳朵毛”也很難找到了。幾十天吃不到像樣的東西,一些人餓得站不起來了。這時,幾個女戰士到外面揀榛子,她們雖然餓得快走不動了,但揀到榛子后也舍不得吃,總是帶回營地交給李兆麟,讓他分給大家。李兆麟知道這些榛子來之不易,他總是先分給傷員,再給體弱的人和女戰士,等輪到他自己的時候,已經剩不下幾顆了。大家看李兆麟吃得太少了,紛紛把自己手中的榛子拿給他吃,但李兆麟卻把大家的手推開,笑著說:“你們要在外面活動,多吃點兒才有力氣。我在營地,活動少,少吃點沒關系。”他雖然餓得全身無力了,但還經常強打起精神,給戰士們講故事。他講完古代伯夷、叔齊寧死不食周粟的故事后,鼓勵大家說:“我們要像他們一樣,寧可餓死,也要忠于祖國,絕不能動搖抗日到底的信心。”就這樣,李兆麟以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意志,感染和教育著身邊的戰士,使他們終于戰勝了連續50天的饑餓,等到河水退落后,沖破了敵人的封鎖,勝利返回大部隊駐地。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李兆麟和他率領的抗聯戰士們,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勇敢地繼續戰斗。從1939年6月到1940年3月,他們共作戰40余次,取得30多次戰斗勝利,共消滅敵人250多人,繳獲各種武器500多件,俘虜敵軍500多名,攻克城鎮8處。這些戰斗,有力地戳穿了敵人宣傳的“東北抗日聯軍已被最后消滅”的謊言,堅定了東北人民的抗日勝利信心。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日本調集重兵進入東北,這就使東北抗日聯軍的活動更加困難了。這時,為了保存抗日力量,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北滿抗日聯軍轉移到蘇聯境內休整。1941年底,李兆麟率領第三路軍大部兵力進入蘇聯。在蘇聯,抗日聯軍整訓后編成一個教導旅,由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副旅長。1。942年后,教導旅先后派出15個小分隊回到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堅持戰斗,直到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兆麟不幸遭到國民黨特務暗害,于1946年3月犧牲。1946年3月24日,哈爾濱人民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松花江畔。今天,烈士安息的地方,已成為“兆麟公園”。每當清明的時候,哈爾濱市的人民,都要到這里來憑吊烈士。下載地址: 需注冊后才能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