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屈打成招
熱心網友
詳細情況請看關漢卿老先生的《竇娥冤》
熱心網友
屈打成招
熱心網友
正文 《竇娥冤》體現悲劇之民族特征 國維曾在《宋元戲曲考》中盛譽《竇娥冤》一劇“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可以說,它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悲劇特點。 一從《竇娥冤》的題材來看,它著力于抒寫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并從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會意義。 悲劇主人公,正如亞里斯多德在其《詩學》中所表述的:“完美的悲劇都取材于少數貴族的故事”,西方古典悲劇作家總將目光投射在偉大人物身上,直到18世紀,狄德羅才提出抒寫普通人生活的主張。19世紀俄羅斯文學才開始出現“小人物”悲劇。西方古典悲劇多為命運悲劇,到了莎士比亞筆下,展示了復雜的性格悲劇,社會悲劇則出現得比較遲。 而《竇娥冤》首先是一出社會悲劇:它深刻揭露元代社會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殘酷的高利貸盤剝;混亂的社會秩序;腐敗的吏治……讓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號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運,也不是他們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個社會的黑暗。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現世精神,決定了富于斗爭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將矛頭指向未知的神的殘酷無情而是統治者的昏庸與暴行;元代知識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們在與底層人民接近的過程中深入體察了他們的不幸與抗爭,情操與追求,唯其如此,才能寫出《竇娥冤》這樣深刻動人的社會悲劇。 《竇娥冤》同時也是一出性格悲劇。從表面上看,竇娥先是作為被買賣的童養媳,后又成了無依無靠的寡婦,最后淪為陰謀的犧牲品,在社會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操縱。她的悲劇從最初就被決定了。其實不然。她的悲劇有相當程度上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她的倔強剛烈決定了她必然對仇家蔑視痛恨,毫不妥協;她的善良又決定了她必然對親人擔起情感與道義的責任。所以,她的敵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為親人犧牲了自己。這種自主選擇生動地照應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古語。她的性格悲劇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堅貞。關漢卿在對她命運的關注中,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竇娥冤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羅斯文學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瑣的陰暗面,而具有人文主義的光輝,作家對之寄予的不僅是憐憫與同情,更是歌頌與贊美。 二亞里斯多德不贊同戲劇的“雙重結局”,即兼具悲喜兩種尾聲。從《竇娥冤》劇來看,第三折赴法場后,竇娥的故事就已結束,但第四折中鬼魂復仇,竇父平冤又為劇本加上了一個“光明的尾巴”。如何看待這一點呢?可以說,它體現了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決非簡單的因果報應觀。 中國傳統思想中很早就有了因果觀念,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盛興后又與其輪回報應結合,積淀在整個民族的心理之中。對之要加以具體分析,它既可以蒙敝人心,削弱斗志,但也表現出勞動人民樸素的道德觀念:善必勝惡。也未必不能看作是對統治者的一種警戒。第四折并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全劇悲劇色彩:在一個混亂的社會里,正義不能申張,唯有寄托在不可信的鬼魂復仇和清官政治上,不是更加凸現了法律的蒼白和人民的痛苦?不是加深了它的認識價值嗎? 從另一方面來說,第四折也是竇娥斗爭精神的延續,生不能申冤,死也要化鬼復仇,正是法場指天罵地,立下三樁誓愿的必然發展,可以說,讓竇娥的形象更加豐滿。這一悲劇觀念,是極富民族色彩的。 在《竇娥冤》劇中還流露了“天人感應”的思想。中國人習慣上常將“天象”和“人事”結合起來,認為“人事”可以影響到宇宙運行現象。這一種樸質的觀念在《竇娥冤》劇中演化成了最富浪漫主義和斗爭精神的一幕:法場立誓。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錦,免著我尸骸現;要什么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應當注意的是,竇娥在[端正好][滾繡球][耍孩兒]等幾支曲子中猛烈地抨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愚賢枉作天!”與其說是對命運、對“天地”神明存在的懷疑,不如說是恪守秩序又被秩序出賣的小人物對整個秩序合理性的懷疑。否則就不能理解她緊接下去為什么又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她是堅信除了置她于死地的秩序之外必定存在著一個更合理的秩序,在她的時代里,她的悲憤也只能如此傾瀉。關漢卿讓不可知的“天地”終于在一個小女子的身上顯示了奇跡,既是控訴,也是對主人公的斗爭精神的贊美,也是對正義與公理的呼喚。所以,決不能將這視為用“神跡”來進行簡單化處理。這一點,與西方古典悲劇中主人公始終與命運處于對立地位,受命運的擺布與支配不同。 三就結構而言,一般認為,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但應該注意的是,這個“高潮”一般與西方悲劇中矛盾結集的頂點不完全相同。與其將之視為情節上的高潮,不如說是主人公情緒上的高潮(它不是通過回顧和發現將主人公命運由順境推向逆境的爆發點,而是她斗爭情緒的爆發點)。女性地位低下,不能自主抉擇生活,竇娥先被賣作童養媳,后又守寡,雖然很痛苦,但時代給她規定的觀念使她默認了不公正的命運,所以的情緒尚處于平衡狀態。這從兩支唱詞可以看出: 「油葫蘆」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誰似我無盡頭!須知道人心不似水長流。我從三歲母親身亡后,到七歲與父親離久。嫁的個同住人,他可又拔著短籌;撇的俺婆婦每都把空房守,端的個有誰問,有誰瞅? 「天下樂」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 蔡婆引來張驢兒父子,她表現出諷刺和不滿,情緒開始上升。 「后庭花」避兇神要擇好日頭,拜家堂要將香火修。梳著個霜雪般白鬏髻,怎將這云霞般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萬事休!舊恩愛一筆勾,親夫妻兩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青哥兒」你雖然是得他、得他營救,須不是筍條,筍條年幼,?i的便巧?蛾眉成配偶?想當初你夫主遺留,替你圖謀,置下田疇,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滿望你鰥寡孤獨,無捱無靠,母子每到白頭。公公也,則落得干生受! 「賺煞」我想這婦人每休信那男兒口。婆婆也,怕沒的貞心兒自守,到今日招著個村老子,領著個半死囚。(張驢兒做嘴臉科,云)你看我爺兒兩個這等身段,盡也選得女婿過,你不要錯過了好時辰,我和你早些兒拜堂罷。(正旦不禮科,唱)則被你坑殺人燕侶鶯儔。婆婆也,你豈不知羞!俺公公撞府沖州,掙■的銅斗兒家緣百事有。想著俺公公置就,怎忍叫張驢兒享受?(張驢兒做扯正旦拜科,正旦推跌科,唱)兀的不是俺沒丈夫的婦女下場頭! 這幾支唱詞鋒芒畢露,她之所以不留情的諷刺婆婆,痛罵張驢兒父子,是不滿婆婆的軟弱,張驢兒父子的無恥,更是堅信正義是在她一邊的。她性格中剛烈的一面絕不允許她任人擺布,“節義”的觀念就成為支撐她的精神力量。 但逼婚未成,又出現暫穩定,從張孛老死后她勸蔡婆的話中可以看出: 「斗蝦蟆」空悲戚,沒理會,人生死,是輪回。感著這般病疾,值著這般時勢,可是風寒暑濕,或是饑飽勞役,各人癥候自知。人命關天關地,別人怎生替得?壽數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說甚一家一計?又無羊酒緞匹,又無花紅財禮;把手為活過日,撒手如同休棄。不是竇娥忤逆,生怕旁人論議。不如聽咱勸你,認個自家晦氣,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幾件布帛收拾,也了咱家門里,送入他家墳地。這不是你那從小兒年紀指腳的夫妻。我其實不關親,無半點?j惶淚。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癡,便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當被誣陷時,她憤怒,但仍寄希望于官府: 「牧羊關」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百事不知。他推道嘗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訟庭上胡支對,大人也,卻教我平白地說甚的? 直到無辜受刑,拒不屈招,情緒上揚,但為了婆婆又壓抑了。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飛,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誰知!則我這小婦人毒藥來從何處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陽暉! 「黃鍾尾」我做了個銜冤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賊!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爭到頭,競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認藥殺公公,與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赴法場一刻,所有情緒都被調動了起來,如火山般爆發了出來。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所以這一刻,就是高潮的臨界點。 相比之下,她生活中的危機,都事先一個個暫時解決了。在桃杌太守判案后,她的命運已無任何轉機的可能,法場并非面對面的斗爭,所以不完全是情節上的高潮。這種以主人公斗爭精神一層層剝露最終顯示最高尚精神核心的結構方式,是相當獨特的。 四西方古典悲劇要求嚴肅、崇高、凝重,與喜劇相區分,以激起人們的恐懼與憐憫。 《竇娥冤》要求的不僅是同情,更是義憤。它并不對苦難作直觀式描繪,而是寫意化了,并且呈現出悲喜雜糅的特點:賽盧醫、張驢兒父子、桃杌太守既是反面人物,也是喜劇人物,蔡婆的膽小怯懦,同樣不乏喜劇色彩。在整體的悲劇氛圍下,穿插了喜劇性的小片段,讓人們關注焦慮于主人公命運的同時,也發出會心的微笑。如賽盧醫的上場詩:“行醫有斟酌,下藥依《本草》。死的醫不活,活的醫死了”桃杌太守管告狀的張驢兒叫“衣食父母”,要向他磕頭。這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喜劇化的手法,但它卻讓人聯想到了庸醫誤人、吏治腐敗等社會現象,也可以起到批判作用。而就在這些鬧劇的小片斷中決定了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并不會因為油滑而沖淡了全劇悲劇氛圍,反而更使人感到可悲可嘆。 總之,《竇娥冤》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精神與民族形式的大悲劇,閃爍著永久的藝術魅力。。
熱心網友
屈打成招窮秀才竇天章因借了蔡婆婆二十兩銀子,無力償還,被迫把女兒賣做童養媳,賽盧醫在光天化日之下陰謀害命,張驢兒父子蠻橫地強行霸占婦女,楚州太守貪贓枉法,草菅人命,使無辜的竇娥死于屠刀之下竇娥是一個身兼孤女、童養媳,寡婦、死囚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賣作童養媳,十七歲結婚,不到二年又夫死守寡。這個孤苦無依的女子,不但遭受著地痞無賴的欺侮而且最終被官府無端殺害張驢兒父子闖進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起而反抗,堅決地拒絕了張驢兒的無理要求。面對張驢兒的誣陷和見官的威脅,她毫無懼色,并且天真地相信官府是“明如鏡,清如水”的。面對嚴刑拷打,她據理力爭即使“捱千般打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昏死三次.但仍不肯屈服。只是在桃機要拷打她的婆婆時,她才含恨屈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