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舉例說明下啊比如說“大段”或“小段”

熱心網友

我常在“文學”欄目里見到你的問題,深為你的治學態度所感動。這里的“段”即段落。“段落”是根據文章(事情)的內容劃分的部分。這個定義已經把“段”的標準基本闡明了,那就是以“內容”的“部分”為段。可以說,“段”是文章層次的體現和標志。詳細一點說,放在同一自然段的內容是緊密相關的;放在同一大段(有的還加上小標題)的內容是有一定關聯的內容。問題的討論涉及到句群、層次等概念。我們知道,在一個自然段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句子。一個以上的句子叫做“句群”。句群的組織有三個基本要求:前后連貫,條理清楚,照應嚴密。其中的“條理清楚”就是層次清晰。劉勰論篇章修辭時說:“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葉圣陶說:“文章要有‘氣’。‘氣’就是條理,句與句接起來一定有必然的道理。”組句成群要像蠶繭抽絲那樣,從頭到尾,層次井然,排列合乎情理,以收到層次分明、條分縷析的修辭效果。例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個句群就是一個自然段,綴合了四層意思,描繪出安閑、靜謐、優雅、迷人的境界,成為下文主題的鋪墊。從心情到景色,從時間到空間,從靜態到動態,層次清楚,有條不紊。在一篇文章中,“層次”即內容展開的次序,篇章的層次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段落,可以說是上述句群層次的放大。由于文章的性質、內容不同,作者的思路不同,每篇文章的層次也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先后層次、空間層次和邏輯事理層次。前兩者好理解,我們重點討論邏輯事理層次。邏輯事理層次,在記敘文就是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議論文就是概念、判斷和推理三大要素構成的論證層次。每個層次至少自成一段,并按順序步步遞進。當然也有“倒敘”手法,但總不能寫了混亂。例如:陶鑄寫過一篇《崇高的理想》。文中先寫“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接著寫“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然后寫“為什么要樹立崇高的理想?”最后號召青年朋友為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艱苦奮斗。每個層次獨立一段,最后水到渠成,組成一篇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論證有力的文章。從“段落”意義上講的層次,其語言表達手段主要有并列、承接、遞進、轉折和總分層次等。僅就“并列層次”舉例并談談看法。“并列層次”,就是用表示并列關系的詞語,把語義上并列的段落層次表達出來。例如:毛澤東有一篇文章叫做《放下包袱,開動機器》。該文首先提出中心論點;緊接著一段,用短語“所謂放下包袱”領起,闡述了這一分論點;然后又用短語“所謂開動機器”開頭,闡明“開動機器”就是提倡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最后得出結論:“如果我們既放下了包袱,又開動了機器,……那我們就會勝利。”有了兩個“所謂……”的并列短語領頭兩個段落,就把層次關系表達清楚了。我們不可能在一個答案中一一討論。簡言之,適應層次的需要是文章分段的標準。。

熱心網友

主線和支線分開就行.其余的沒什么分段標準,你認為這一段要講兩個故事能反映一個小主題,那就寫兩個故事.但是所有段落都是為什么反映一個大主題或故事的深層含義.記住這點就行了.有時間多看看文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