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發展的障礙:我國某些國情是否不利于其發展現階段erp在我國發展到了什么階段
熱心網友
ERP全寫是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即企業資源規劃ERP熱就算在國外都有質疑的 。ERP集成信息方面有獨到優勢,但沒有考慮到ERP實施需要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反饋和上傳以及效率評價,最后提供給決策人,而這一系列環節都需要人。因此即便在國外。實施ERP工程的企業在評價ERP成功與否時也難以明確表示ERP到底多大程度的提升了企業管理效率,如果一個企業在實施ERP之后效益提升了10%,藍領工人減少了3%,而白領工人增長了13%,則效益的增長一并帶來成本的增長,,實際效益增長有可能為零。 因此,ERP工程的可見性效率并不明顯,反過來大量的電腦系統運作也可能帶來辦公的浪費,比如號稱無紙化辦公的,在呈現報表時候需要打印大量精美圖表,裝訂成冊,這種打印不是一次性的,為了一個滿意的紙面效果,工作人員常常反復修改比較效果,反過來更帶來辦公成本的上升。 ERP對產能和市場需求的反應并不象理論上那么神奇,因為數據采集必須準確才可能帶來成功。分析第一問題:我國國情是否不利于ERP發展國情SWOT分析:S:優勢分析: IT熱潮,網絡化\信息化的概念傳播,人們對ERP的觀念認知和接受能力快 ERP軟件工程實施必須的硬件平臺基本已經成熟,大多數企業有電腦和網絡系統,特別是制造業密集的沿海一帶,珠江制造區和長三角制造區,大量企業都具備實施的基本條件 ERP本身研發持續發展,金碟用友等軟件巨頭在原有的良好的客戶資源上推廣ERP銷售,能夠起到良好的市場拓展作用 隨著世界生產制造的轉移,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沒,留給中國制造業一個穩定持續的發展時期,這穩定發展中,必定存在競爭合作,直到產生行業內的中大型企業,為ERP的工程實施提供了一種穩定的需求W劣勢分析: 國內IT熱帶動下,但本身還沒有穩定的IT模式可以參照,與網絡搭建延伸的ERP軟件尚且沒有,多數在內部網絡解決,從而限制了ERP實際的功能 ERP需要的市場條件,中大型制造企業還不多,市場本身有限,大量小企業雖然有信息化需求,但處在一個低層次階段,尚且沒有ERP的高度,同時也不具備投資和運作一套ERP的資金實力。 ERP工程的引進需要整體企業組織的匹配,人的操作模式必須和機子和軟件流程對應起來,但大多國內的企業文化和生產模式還在舊式階段,要轉變一個生產方式需要管理層高度的支持和配合,當前大多數中小企業包括部分大企業都是家族經營管理,這些人的素質對新的接受認知程度以及引進ERP后的管理分權問題會影響到他們接受ERP的心態和實施它的熱情。 ERP的研發固然持續而不斷發展,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包括中國的物流\地域\文化\企業組織特性的軟件還很少,影響到ERP的實現 最后一個瓶頸來自中國的制造業的產業特征,最大的特征是中國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大部分是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并非獨立運作市場,大量是定單加工制造,在定單加工的經濟模式下,企業要做的是如何保持低價格的吸引力,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情況盡可能的壓縮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和資本成本。ERP最大的優勢是供需鏈的綜合管理,把企業內部生產管理和企業上游的供應鏈管理和下游的客戶管理整合起來,提高效率,但顯然上游和下游都明確的前提下,他們實施ERP的動力不大回答到這里,相信應該已經回答了你部分問題了。以下補充:O分析:機會分析: 未來發展趨向,從定單加工到自主拓展的產業轉變,會帶來突破,這個時期越短越好。預計未來的7年之內會有大的轉變 國家政策面持續不斷的支持,863計劃對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會促進ERP的軟件開發,如果對實施ERP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也會加大企業對ERP的需求。 大量企業特別是行業帶頭企業作為ERP實施的先行者,摸索出成功ERP實施經驗會帶來良好的榜樣作用,會被同行等大量主動或被迫的效仿。帶來ERP的產業生機 ERP良好的針對性,針對企業特點配置的開放性特點會給ERP傳播帶來便利 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T分析:手段分析:這部分很專業,我也不能回答了,你自己有興趣可以找些資料來看我推薦你兩個網址 覺得這里面的兩篇文章都寫的相對客觀的。另一個問題:我國ERP現階段發展到什么階段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不好回答:因為從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來看,我國的ERP應該還處于產品的推廣階段。學術圈子里熱,生產使用者冷。需要不斷推廣,包括給客戶意識上的宣傳要加大力度從市場的成熟度來看:顯然尚未成熟,包括ERP自身的研發尚且有很多問題。從市場接受度來看,實施ERP的比率不到美國90年代初的2成。暫且這樣回答吧,你的問題太大了,幾乎是篇論文的論點了 。
熱心網友
我的感覺就是單一模塊的應用一般沒有大的問題,比如財務模塊。問題的關鍵就是同時上幾個模塊時,部門與部門的協調就成了大問題。說白了,還是一個管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