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自己認為是好吃的東西,別人要時就不愿意給。也有些區別,比如,給媽媽就比較容易,給爺爺(爺爺總帶著到外面玩)也還可以,其他人就不行了。以前很大方,連不認識的人要時都會給,只是近幾個月這樣了,開始能分出“你、我、他”之后。有人說,孩子長大了,以后會好的。請問:1。這是什么心理?2。是孩子成長期中必經的階段嗎?3。怎么辦?

熱心網友

小孩子護食也許是天性吧,模樣雖可愛,但此風不可長。平常要多給她講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媽媽一定要讓她懂得“分享”的美德,而不能養成“獨占”的壞毛病。在這方面,媽媽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寶寶。

熱心網友

那都是大人鬧的,原來給后來不給了,肯定有那么一次,有很少的東西,大人要給了,而且你們也享用了,結果自己可能就沒有了?這樣的時候多了,結果就養成了,你們大人也真是的,干嘛呀!奪人所愛呀?本能就出來了吧.慢慢訓練會好的,給你們東西時你們謝謝他,"不要,自己吃吧"尤其是單個食物時,這樣慢慢就會好的,再有可能也有言傳身教吧,檢查一下自己是否?以前是沒學會,后來就學會了.所以在孩子面前時刻注意呀!(對不起,沒有攻擊家長意思,我們都是一樣的)

熱心網友

這是孩子處在第一個反抗期的表現。一般孩子到兩歲左右,心理迅速發展、自立、成熟的表現,是發展他們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大好時機。這時,他們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行動更獨立了,手也更靈活了。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他開始把自己從周圍的人和事物中分離出來,從認識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逐漸認識了“我”和“別人”的關系。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追蹤研究,結論是有反抗精神的兒童,張大后能辦事果斷、有個性和意志堅強的人。因此,我們建議對小兒反抗期的行為表現不要橫加指責、干涉,要因勢利導,尊重他們的主張,支持和幫助他們干他們想干的事情。其次,要對他們有耐心,不要強迫命令,適當的時候可以采取轉移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也要敢于說“不”,不能一味順從,重要的是要使他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對今后健康的心理發展很有好處。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這與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養個大氣的寶寶要注意幾點:1、父母要作到大氣。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作好表率作用。本身加強自身修養,對人對事不要斤斤計較。如果孩子小氣了應該先檢討自己的行為。2、承受委屈孩子才能大度。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如果孩子不幸被撞了或被踩了,只要不嚴重,應該鼓勵孩子繼續玩。3、懂得承讓。家里有好吃的東西。應該鼓勵孩子親手分發,并對此給予贊賞。不過父母應該注意的是孩子把好吃的東西給你的時候,你們應該接受。而不應該拒絕,否則,時間長了他會認為是正常的。。

熱心網友

一、盡量保持進餐時輕松愉快的氣氛,這是增進孩子食欲的基本條件。孩子拒絕進食,絕對不能強逼他,不妨讓他走開,孩子是不會讓自己每一頓都餓著的,只要堅決不給他吃零食,等他下一頓飯再回到餐桌邊就會大吃一頓,這比嘮嘮叨叨數落而后沒有效果要強得多,如果不起作用,則要進行原因分析,參照以上的幾種進餐狀況研究特定的解決方法?! 《?、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指導,但不要給予過多的建議、提醒和催促,不要忙著給孩子喂飯和夾菜,不要令孩子知道飯桌上任性能引人注意?! ∪?、不要期望孩子每一頓的食量一樣,成人也會因心情不同而吃多吃少,應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摹⒉灰弥埻敫w就孩子,要讓他們知道吃飯就必須到餐桌上,但切勿把氣氛搞得嚴肅可怕?! ∥濉⑦M餐時要關注孩子的咀嚼能力,既有利于消化,同時咀嚼也是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一個因素。研究認為,咀嚼時咬肌反復收縮、弛張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咀嚼運動使口腔各種感覺器官興奮,促進智力發育。另外,咀嚼促使消化道的一些分必物增加,可以刺激支配學習和記憶的海馬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