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實在不敢招惹你的這個問題,但是也實在不忍心,試著說幾句吧,有緣姑且聽之,無緣拋擲一旁,本來佛法就不是用來說的。六祖說“菩提本非樹”,菩提不是樹,是什麼?釋伽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經六日夜后悟道的,你說菩提不是樹是什麼?神秀拿自身比作菩提樹,已經牛氣十足的了,六祖說菩提不是樹。六祖當然很對,菩提確實在這里已經不是樹。佛祖的確是在菩提樹下悟道的,但是菩提樹只是佛祖悟道的環境和機緣,為求悟道佛祖已經歷盡諸多罕見的磨難,才遇到這環境和機緣。菩提哪里是一般意義的樹。“世事通曉,心若明鏡”已經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所以神秀才自比自“身是明鏡臺”,而且不是一般的明鏡,是一座明鏡臺,六合內無不通徹,當然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六祖說“明鏡亦非臺”,意指心若明鏡還不是高境界,明鏡臺就更錯了。佛理中,講究明心見性,“心”之所悟,“心”之所在,是至關重要的,一定是不能錯了的。二祖大雪天在達摩祖師閉關的洞前跪拜三天三夜,自斷左臂,鮮血映紅白雪,達摩祖師出洞來,替他止血后,問:“汝何事?”二祖拜求印心。祖師說:“把心來,吾與汝印。”二祖當即茫然。但是到底還是因此而頓悟,成為禪宗一代宗師。因而心若明鏡的境界距離悟道還不知道差了多少億萬億光年,微不足道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字面意思很明朗。修佛的人是要悟道,要成佛的,可是如何悟道,如何成佛,神秀還未得門徑。神秀當然也不簡單,但是該放下的放不下,只好還在迷途里轉了。六祖的這一偈,含無比深妙的佛理,決不是這麼說說就可以明白其萬一。以上大膽亂語,若沒有離大義太遠,或許尚能心安。不敢再說了,打住。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么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么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么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么還要有個臺呢?‘本來無一物’:本來什么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沒有。‘何處惹塵埃’:既然什么都沒有,塵埃又從那里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熱心網友

樓上的仁兄頓悟了啊!噢,不,應該尊稱為大師!阿米拖佛!

熱心網友

人的本質是好的,只是受到了塵世的污染

熱心網友

“何處惹塵埃”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明心見性的境界。人的本性,即人的“自性”,也即“佛性”本是清凈無染的,一念無明就“招惹”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塵埃”,假如能把這些“煩惱塵埃”掃盡,清凈“佛性”自現。到了這樣的境界,整個宇宙虛空就是一個清凈的“自己”,哪里來的染著呢?哪里還有“善惡”,“美丑”,“好壞”,“染凈”等等的分別執著呢?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靈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就是樓主的那首了:菩提本無樹,靈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神秀說的是普通人的境界,就是要時常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否符合佛的教義; 慧能說的是最高境界,就是若想修終究的佛法,就是要放棄一切的想法和念頭,一切的一切,甚至要放棄你正在進行所謂的“放棄我的一切念頭”的這個念頭,歸到無思、無想、無念、無我的境地。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無樹、無臺,更無塵,自然就沒有何物需“拂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中,“色”即是神秀講的“樹、臺”,“空”即是他講的“浮塵埃”。這里講的同慧能講的是一個道理。 但也有觀點認為,佛家的真諦其實入世!!!所謂救助世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但佛家又說要破除執著,這與其說是一份淡泊,倒不如說是逆來順受的無奈。6世祖惠能這一支所傳的衣缽,講究的是頓悟。 。